风雨兼程 因为脚下是路
他的脚步不曾停歇
山海有阻 因为心中有梦
他选择即刻出发
在刚刚结束的“中铁工业杯”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我校郑雄胜老师指导的《基于STM32的助起式轮椅床》项目荣获全国一等奖。这不仅是他指导竞赛以来取得的最高奖项,也实现了学校该类赛事上的历史性突破。这次让我们走近郑老师,走近这个项目的幕后,一起听一听郑老师讲讲他与国奖的故事吧。
郑雄胜老师简介
海洋工程装备学院副教授
主讲课程:《液压与气压传动》、《工程图学》
《渔业机械化技术》、《渔船结构材料与捕捞技术》等
主要研究领域:涉海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等
荣誉奖项:
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6篇
主持或参与各类教学和科研项目16项
主持舟山市科技局重点项目1项
舟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
主编出版教材与专著9部
获得教育部多媒体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指导学生各项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成果:
国家级一等奖1项
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
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
浙江省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项目8项
国家发明专利21项
创意初心,源自一种助老爱老的情怀
初见郑老师,儒雅淡定,沉默多于言语,举手投足间显出一位谦谦君子的形象,似乎很难将他同“竞赛达人”联系在一起。然而郑老师已经深耕机械设计大赛近十年,带领一支又一支的敢想敢做的学生团队一次次尝试,又在尝试中一次次实现突破。提及参加本次比赛的初心,一直不喜欢多言的郑老师突然打开了话匣子,而那条充满艰辛与喜悦的国奖之路也在郑老师的回忆下也开始不断丰富、具象。
2019年浙江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在浙江海洋大学举行,而那次的大赛主题则是关爱老人,助老爱老。中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但是在巨大的人口总量之下的却是严重的“老龄化”问题。那些曾经为国家、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的老一代人如今却渐渐老去,承受着来自岁月和时间的侵蚀。如何提高老年人群体的生活质量,如何让机械设计和助老爱老相结合显然是本次大赛对于所有参赛选手提出的考察重点。
在对这个主题的思索下,郑老师找到了一种参与竞赛的初心。有过多年指导经验的他一直在琢磨如何将学生的竞赛成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工科生的创意设计更有温度,更具情怀,实现大学生对未来社会的一种责任与担当,而这次的大赛主题显然为郑老师实现自己的想法提供了一个切入点。“老年人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身体各项机能的快速衰退,一旦身体出了什么问题,日常起居都多有不便,情况严重的甚至常年卧床,大大影响了老年人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质量。这恰恰是社会要面对的最直观的助老养老问题。”
“如果可以通过机械技术的力量,让这些奉献了青春与汗水的老年人不仅能够切实改善日常生活状态,也能感受到来自社会和科技的深深善意,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呀。”正是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郑老师和他的团队迅速投入到了比赛的筹备过程中。经过团队的多次研讨,最终决定将床与轮椅有机结合,提出了一个颇为大胆的想法——轮椅床。
如琢如磨,过程即为一种成长
大赛筹备初期,此时的一切都还处在刚起步的状态。所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不曾想,疫情的到来却给郑老师和团队带来了迎头一击。
在疫情的影响下,新学年的开学不断推迟,同学们迎来了史上的最长寒假。面对不能返校的困境,项目也极大可能处于停摆的状态,原定的准备时间突然变得格外紧张。郑老师只能一边自己琢磨,一边在线上与同学们沟通参赛作品。庆幸的是省赛也在疫情的影响下推迟到下半年10月份,郑老师和团队成员终究还是跨过了这一道时间安排上的难关。
虽然伴随着返校的到来,团队成员陆续回归校园,然而另一个危机正萦绕在整个团队的面前。“虽然我在去年7月份的时候就确定好了团队分工,但是因为临时变故耽搁了一段时间,等我重新返回项目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放弃或者离队了。”面对队员的流失和出走,郑老师只好痛定思痛,将仍在坚持的同学重新整合组织起来,专攻轮椅床这个充满巨大潜力的创意设计,第二道人手不足地难关终究还是克服下来了。
然而将设计将创意变为现实,远非大家所想的那么简单,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到来。团队前期的成品充满了粗糙的质感,令郑老师和团队成员感到无比头疼。如何进一步改进,实现床和轮椅的巧妙对接,更好的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这个问题成为团队始终跨越不出去的门槛。
某一日,正当郑老师为创意设计而苦思冥想之时,家中的扫地机器人工作的画面却突然进入了他的视线。有时候灵感的闪现就这么突如其来地解开了这个困局,而对郑老师而言解开这把困局的钥匙正是这个我们平日里十分常见的扫地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的程序设计里有在电量耗光之后会自己寻找插座充电,那么这一功能能否应用于轮椅床上呢?这样轮椅床不仅更智能,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老人使用过程的维护问题。”
灵感的迸发终于让郑老师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此时的郑老师依旧不敢松懈,因为这个灵感的实现还牵扯到了许多技术上的应用。“轮椅床与扫地机器人还是有很多区别的,而且轮椅床事关老年人的安全,机器人又不够灵敏,简单的应用到轮椅床上,很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多年的跨学科思维与经验又启发了郑老师,他决定利用红外循迹的方式来为轮椅床确定位置,一个既简单又经济的办法最终解决了最为关键的问题。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二代轮椅床终于从工房现身,它蕴含着郑老师别具一格的创意、团队同学夜以继日的汗水,同时它也被赋予一个全新的名字——助起式轮椅床。
破茧成蝶,国奖背后的育人心得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始于2004年,每两年举办一届,现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机械行业内知名度最高、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效果显著的大学生竞赛项目之一。不同于省赛,国家赛的参加团队更加充满经验,实力也有了质的飞跃,对于郑老师的团队造成了不小的挑战。
这次全国赛初赛吸引了来自全国670余所高校的4700余件作品参加比赛,许多实力强劲的对手正蓄势待发。初赛时郑老师带领着6支队伍,分工明确,信心满满。各种网络环境的搭建,视频动画剪辑制作,完成得非常漂亮,郑老师很有信心,比赛中他还特别提到:“5个人一定要团队配合,整个团队一定要运作好。”进入答辩环节后,郑老师也在答辩前对专家可能提出的问题做了全面备课,并指出安全问题一定要解决,不曾想一语中的。在正式答辩中,一位专家就提到了类似问题,所幸作品本身的优势没有受到影响,最终作品被顺利推荐进入国赛决赛。
时间推移至11月份下旬,远在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来自全国120所高校的181件作品聚集一堂,“中铁工业杯”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正式在西南交通大学拉开帷幕,而郑老师和学院领导也带领着团队从舟山奔赴成都,正式进入决赛的激烈角逐之中。
然而这支在室内训练中“成长”的队伍,在初到比赛场地时就有一些不适应,队员们只能在设施简单到连灯泡都没有的室外场地搭建作品。为了节省时间,队员只能一边搭建帐篷一边调试作品。布置完场地,大家又要紧锣密鼓地投入到了PPT修改之中。
不曾想第二天上午一位同学身体出了问题,比赛之前的调试又反复出现问题,一个接一个的麻烦让团队内部的气氛跌入到冰点。为了稳定军心,见过大风大浪的郑老师又开始调整团队的比赛状态,团队同学们也在郑老师的鼓励下也恢复到了最佳状态。经过现场答辩、功能展示、ppt答辩等多个环节激烈角逐,浙江海洋大学海洋工程装备学院学生团队设计的作品《基于STM32的助起式轮椅床》(团队成员:杨建龙、董兴楠、李涛、漏燚刚、邓梓晗,指导教师:郑雄胜、李莉莉)喜获决赛一等奖,这标志着学校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赛事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在得知最后的成绩之后,学生们喜极而泣,郑老师与他的团队拥抱在一起。
“我们的浙江海洋大学,是一座创新创业风盛行的高等院校,它能给予最好的帮助,是助力海大学子有梦、追梦、圆梦。这一支团队,在众多竞争对手中或许不是实力最强的。但是它在失败时不气馁,成功时不骄傲,每一分付出都将得到回报。国奖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同学们在参与这个项目同时快速成长起来的团结精神、创新精神和攻坚精神,助力夕阳,以启来者。”郑老师如是说。
一颗心似火
他随时准备着
带领着海大人从“新”出发
攀登下一个科研成果的高峰
来源:海工学院
美工:王伊诺
值班编辑:陈媛媛 王滢赢
责任编辑:沈家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