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
影响一个社会。
中国的教育系统是失败的么?
听过很多人赞赏芬兰教育、犹太教育,但提到中国的教育系统,我们听到批判的声音总是比称赞多。
提到我国的教育系统,很多人联想到的都会是毛坦厂、“高考工厂”、应试教育之类的意象。学校成了机床,而孩子们则异化成了考试机器。
这么说来,中国的教育系统是失败的么?
在郝景芳看来,中国的教育体系并不能称得上糟糕或者失败。
她本人曾到英国、法国念过书,自然熟知西方教育体系的长处。西式教育尊重每一个孩子的自由生长,比如以色列,上完半天课后孩子便可自由活动、发展一切兴趣爱好。
这种模式有两个结果:一方面,以色列这样的国家涌现出大批创意型人才,各领域的佼佼者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单纯靠自我推动的教育模式也导致很多天资不高的孩子滑向平庸。
中国的教育则相反,大部分接受过教育的孩子至少都能迈向“普通”。这从宏观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教育虽常常被指摘,但仍然培育出世界上最大的高素质劳动人群。
焦虑可以,但“拼”对地方了么?
现在,九零后的父母都开始“鸡娃”了。郝景芳说,家长的焦虑是人之常情,但是这种焦虑真的放对地方了么?
孩子每天的课程内容被安排得满满的,三四岁的孩子就要开始学英文、背唐诗了,即便这样,家长仍然会害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然而,研究表明,先发优势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只要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的技能,早一点晚一点掌握不会有本质差别。
“能使人生产生较大差异的,一定得是某些人能掌握而其他人无法掌握的技能,而不是这种所有人都能掌握的共通技能。”
所以郝景芳认为,焦虑可以,但也要“拼”对地方。即使父母要拼,也该让孩子掌握一些具有长期优势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基础,是自主力。
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就是上面所讲的,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找到自己内心的“光”。
这种能力的核心,是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把公式背下来,的确可以通过考试——但也仅仅如此了。如果跳过“本质”而去记忆“表象”,长而久之,孩子不但会丧失深入探索的动力与兴趣,在未来遇到更艰难的、公式套用不了的问题时,也只会茫然不知所措。
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在开始焦虑之前,不妨先自问:孩子的每一次提问,都做过认真的解答了么?有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了么?
从某种意义来说,家长的认知高度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发展高度,而这,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教育
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才是对未来最好的准备呢?
以色列的精英教育、美国的博雅教育、中国的大众教育,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三种不同教育方式。
比较国内外不同的教育方法,再根据自家小孩的不同情况,你就会找到最适合自家孩子的教育了。
一、以色列教育:重视经典阅读和思辨
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是犹太人,以色列人在教育上有什么特色?
犹太人对于教育的重视,举世皆知。获得诺贝尔奖的犹太人就有189名,其中180名是在科学、文学、经济学领域,另有9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而以色列建国以来也已经有12人获得诺贝尔奖。
犹太人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答案是对教育的重视。犹太人会从两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能力:一是重视经典阅读,二是重视质疑和思考。
以色列的学校学习很轻松,一般只上半天课,剩下的半天自由活动。上课时,老师会提出一个观点,学生们要表态同意或反对。但不论同意还是反对,都要给出三个理由。
接着同意的学生要针对反对同学的三个理由,一一给出回复,反对的学生也要针对给出的回复再进行新一轮的反驳。这种辩论是对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很好训练。
在自由活动的半天里,孩子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各种活动,读书或运动,都来自孩子的主动选择。因此对某些事物比较热爱和好奇的孩子,就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当然,如果孩子不想继续读书,也可以随意玩耍。
二、美国教育:会学很多看似无用实则有用的知识
在美国做教师,小学老师最难考证,必须什么都会,每个老师都要是全科都能教。美国小学有四大主科:数学、英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说起来,其实美国的教育才是实用主义,因为他们讲求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如果学生不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学习就没有意义。
数学是为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英文是培养阅读能力,科学和社会科学,则是探究这个世界和人类的历史文明。科学和社会科学能教会学生很多常识,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是内容深,领域集中,专注度高;那么美国的教育就是范围广而浅,所有的知识都要涉及到,但不要求深度,如果学生感兴趣可以自己继续钻研,不感兴趣就可以放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
因此美国学生的成绩两极分化很厉害,喜欢的就非常好;可以成为世界顶尖人才,不喜欢的就非常差,因为他随时可以放弃。
美国老师也鼓励孩子要有自己的观点,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自己的想法。小组讨论就是鼓励孩子勇敢说出自己的观点,善于与组员沟通,培养领导力。
三、中国教育:专注高考的基础教育
至于中国教育,由于人口众多而教育资源有限,讲求的是基础教育的普及,因此使用标准化流程方便推广,而高考的选拔模式,在现阶段也是比较公平合理的。
教育的成效是显著的,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国普及。不过这样的标准化以考试为手段的教育方式,对于那些有天赋的孩子是不友好的。
我的一位学生,计算机天才,却因文科成绩太差,而被各重点中学淘汰,最终进入了一所一般的大学,他的计算机方面的潜能就无法很好开发,他的一份论文,也因学校的级别不够无法报送重要刊物。
同时以高考为导向的升学,也把学生的学习固定在了狭窄的学科教材上。换个角度看,中国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人工智能的学习方式,以正确判断为导向,大量刷题,提高正确率。
缺乏高瞻远瞩的眼光,想要出现世界领先的精英人物就比较困难。在新的领域做出成就,需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富于创造力。
鲁迅的目标不是拿一份高工资,不然他做医生收入更高。钱学森的目标不是找一份好工作,不然他就不会回国。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教育,怎么可能培养出爱因斯坦或者牛顿似的人物呢?
以色列是精英教育,容易出高端人才,大众教育简单;英美是博雅教育,力求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生活自然科学常识,学以致用是关键;中国教育则是技能培训,学习目的狭窄,缺乏理想高度,然而对于大众教育是成功的,高考的选拔模式也是相对公平的,但对于学有余力的孩子,教育体系是不友好的。
教育方式没有特别的好坏,因为面对的人不同,自然方法也不一样。中国庞大的人口,显然不可能照搬国外的教育方式,但分析他国教育的优劣,也能更好更客观的发现我国教育的不足之处。
在关注学校教育的同时,家长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能力。真正好的教育,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孩子学到了什么。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思考和创造,其他的金钱和名利都是副产品。
郝景芳说,家长的想象力就是孩子发展的天花板。想要养育出优秀的宝宝,更需要父母的高瞻远瞩。我们的孩子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
欢迎分享
您看了文章有什么收获呢?
欢迎大家关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