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作者 | 任锐刚
李冬开车沿着一条平坦的公路,花了一个小时从云南元阳县牛角寨乡开到自己任教的果统小学,这让他非常感慨。十年前,他刚到这里教书时,这里还只有一条长达20公里的泥巴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
短短十年间,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条二级公路修通了,到学校的水泥路修好了,新学校建起来了,村里的农房也变成了砖混楼房。但有一件事一直没变:他和妻子黎太朵仍然是这大山中方圆十里八寨中唯一的老师夫妻。
▲李冬带领少先队员宣誓
为了让哈尼族娃娃上好学
他把学师范的女友也劝进了山
李冬和黎太朵是同乡,两人从初中、高中到大学都在同一所学校读书。2011年,李冬从文山学院毕业后考上了特岗教师,被分配到了果统小学。这里的几个寨子全部是哈尼族,学校里还从没有汉族老师来上过课。
那时的果统小学还是30年前村民凑钱盖起的泥土房,寨子里的娃娃们听不懂汉语,看到外人又害羞又胆怯,学生们语文平均分只有10多分,数学也只有20多分,校长都不好意思说出口。
看到这样的环境,李冬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不知道自己能再坚持多久。但是,上了一段时间课后,他慢慢发现这里的村民和娃娃们都非常朴实,对新知识、对大山外面的世界非常向往,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只是自然条件差。看着这些淳朴又可爱的孩子,李冬心里生出一种使命感,他觉得既然来到了这里,就一定要担起责任,哪怕能让一个孩子走出大山也是成功。他打消了退却的念头,反而不断动员劝说正读大四的女友黎太朵也报考到这里。
▲李冬的妻子黎太朵和孩子们的合照
2012年,黎太朵经不住劝说,也来到了果统小学。报到那天,村里专门派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去接她,从牛角寨乡里到寨子里,20多公里的泥泞山路,拖拉机慢悠悠的赶路,中途还出了好几次故障,一直到凌晨3点钟才到寨子里,把黎太朵都吓哭了。
女友到了,李冬的心也静下来了,开始琢磨着怎么提高孩子们的成绩。果统村所在的地方是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有219名学生,7个老师,只有他们夫妻两个是汉族老师。
两人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又请教原来的老师,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全身心投入教学。一段时间后,学生慢慢开始适应了,普通话提高很快,学习成绩也慢慢提上来了。仅仅一年时间,学校多个年级的语文、数学成绩就跃到了全乡第一。2013年,李冬担任了学校的教导主任。
▲李冬与妻子黎太朵
把爱心资源接到大山里
照亮孩子们的求学路
当时,果统寨子属于贫困地区,许多孩子家庭条件非常艰苦。李东有一天看到一位学生大冬天竟然赤着脚来上学,非常心疼。他在赶街那天到乡里买了一双50元的鞋子,送给这个孩子。
结果,下午就餐时,这位同学大汗淋漓地端着一碗热乎乎的水豆腐,手里还提着一把野菜站在食堂外面对他说:“李老师,这是我妈妈做的水豆腐,这是我摘的野菜,送来给你的。”后来他才知道,那把野菜是学生花了近3个小时,爬到两公里外的大山上摘来的。
这样的家庭很多,仅靠个人力量根本帮不过来,李冬在和校长商量后,联系到了上海做公益慈善的爱心人士,经过考察和对接,每年学生们都能收到爱心人士资助的衣服、鞋子、学习用品等,学校的课桌椅和办公用品也全部更新换代。后来,在香港慈恩基金会余经桓先生的捐赠下,学校易地重建,有了自己的操场、篮球场、乒乓球桌。
▲学生领到爱心人士捐助的新鞋子
为了给孩子们完整的家
他想尽办法“留人”
当地大部分家长都在外打工,孩子们就靠爷爷奶奶照顾,为了能跟老人沟通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经常开家长会。但是,这些老人大部分听不懂汉语,所以每次家长会,学校都要请翻译到场,将老师交待的事情讲解给爷爷奶奶们听。
▲李冬正在家访
为了让更多家长留在当地,李冬和上海爱心人士开展了“果统村的红米:让爸爸回家的梦想”公益项目。每年哈尼红米成熟时,由上海方面以稍高于市场价的方式在当地收购,加工后在上海销售,销售的利润又返给当地种植户,这样父母在家也能有生计,既陪伴了儿女,又能有经济收入。
李冬和妻子黎太朵都说:“如今,我们已经把这里当成家啦!”
*本文略有删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