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讨论了如何“保护”专注力。今天来探讨:如何积极养成“专注”的习惯!
先立下个小目标:让今天的讨论,明晰我们此时此刻做这件事的意义——关注“育儿”就是关心后代,以及我们自己的“活法”!
这也是“心秩”(心灵的秩序)的本意。
分神——是孩子的“犯错”吗?
课堂上我在“开小差”,老师您批评我吧!
因为人人都觉得,是我自己“想”走神了!
其实我的心,由不得我!我的心,在焦灼。
我曾经努力地听课,可是我,根本听不进。
奶奶说,爸妈在我1岁时,就出门打工了。
常年不归,都是为了我,我该好好上学……
十年前,这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声。
站在孩子的视角,是否感受到一种无奈?
我想说,每个孩子在“分神”的时候,都可能有一种原因“让他内心焦灼”。
要是没有这种原因,“分神”不就更正常了吗?比如边听音乐边学习,有错吗?
专注——可以养成“习惯”吗?
每当看到孩子们“专注的样子”,我常想到一个词:活在当下。
是什么让孩子,那样“专注于当下”呢?
有时是兴趣,但有时,仅仅因为无人打扰!
我恩师说,有一次她走进儿子的房间,儿子半天都没有觉察。儿子正在复习备考。
当时我震惊了!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一位妈妈从不主动走进青春期儿子的房间,除了有急事才破例。
我问老师:您是怎么教育儿子的?
“算是受我们影响吧!平常我和他爸下班,一般他都在屋里写作业,和他招呼一声就各忙各的。他忙完了,就和我们一起聊聊天。养成习惯了,比方家里来了客人,儿子出来打个招呼,然后说写完作业再出来玩。”
“在他很小的时候,每次我去做饭,都提前跟他说:墙上的闹钟,长针指到几的时候,我们就吃饭!临吃饭时,他就自己来了。”
习惯怎么养成?家长心中要先有“意识”!
当下——您能感到“幸福”吗?
看到这,我想您和我一样,有一种反思。
当一个人“安于当下”,还能“安心做事”的时候,那他可能是感到“幸福”的!
这种状态大概就叫“做着自己”,不是吗?
一位父亲带着宝宝去公园,到了公园门口却停下了——铺在路面的鹅暖石吸引了孩子!
没想到,小家伙就踩着鹅暖石玩到天黑,父亲陪着他,一直没走进公园那道门!
这位父亲,是多么明智啊!
假如天下做父母的,都能看见孩子需要……
假如天下做老师的,都能看见学生需要……
假如天下做夫妻的,都能看见对方需要……
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看见自己需要……
人人将“活在当下”,拥有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