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考上清华北大,是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做不到的梦想。
可是,却有这样一位清华学霸,保研成功后,在研二选择了退学。
2011年,周治宇在全国化学竞赛拿了一等奖,被保送到了清华大学化学系。
但是父母并不知道,早在高一的暑假,周治宇就非常讨厌化学了,常常是边骂边学。
相比起化学这种归纳学科,周治宇从小更喜欢数学这种演绎学科。他把数学比作自己心中的“白月光”,可望而不可及。
但是他的妈妈非常强势,一直有对他的掌控欲。周治宇在敬佩之余,又有敬而远之的感觉。
他的父母都是四川绵阳的基层教育工作者,父亲是小学校长,母亲是物理教师。
他的小学是在小镇上念的,“考最高的分,读最好的大学”,成了全家的期望。
小升初时,以外地生招生考试第一名的身份,进入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学习,学费全免。
中考时,周治宇再次以高分进入成都七中,这是一所擅长数学和物理竞赛的学校。
但周治宇的父母觉得竞赛不靠谱,而且学校管理不严格,又在开学前将他转回绵阳原来的学校。
恰好该校有一名带竞赛生经验丰富的化学老师,周治宇的化学成绩也很出色,于是他草草放弃了数学,改攻化学竞赛。
2015年, 周治宇以清华大学化学系本科GPA第一的成绩保研本校化学系。
本科阶段,他去哈佛化学系当交换生,还拿下了经济学的双学位,学了13门计算机课程。
学习之外,他曾是系学生会副主席,是不是妥妥的学霸?
但是周治宇觉得,“小县城学霸”这个称呼能准确概括他在清华的四年本科。
虽然成绩优异,但他对化学,还是越学越讨厌。
“我从来没思考过是不是化学这门学科就不适合我,也没有为未来做规划的能力和勇气。”
终于在大四时,周治宇就向父母摊牌,自己不喜欢化学,不想再学了。
“那你到底要念什么?”面对母亲的追问,他无言以对。
实际上,在大二和考研这两个阶段,周治宇丧失了换专业的机会。
加上听到学长学姐提到化学专业就业难,他就陷入了焦虑,常常失眠。
因此,到了读研阶段,他的焦虑也接近顶峰,整个人浑浑噩噩,变得易怒、焦虑。
在研究生二年级开学之际,周治宇选择退学。
下决心时,“有点小激动,二十多年来,我没有自己做过什么大决定,却在这一刻倾尽全力,我惊讶于自己的勇气。”
他常会想,如果自己高考发挥失常,考上四川大学学数学,可能总体人生的希望都会比现在强一点。
休学后,他准备换个专业,出国留学,考了约十次托福和GRE。
从2016年年底,到次年6月,他申请了美国13所高校,12个拒绝了。
唯一的offer来自美国东海岸一所一般的学校。
既然对数学念念不忘,周治宇为何还是学了计算机?
除了看到自己和成为数学家之间的天赋差距,他还有更现实的考虑——多挣些钱。
2019年7月,他毕业后还没找到工作,如果待业两个月,会被驱逐离境。
终于在一位印度学长的推荐下,周治宇在美国找到了正式工作。
虽然在美国周治宇过得也不算开心,但回想退学的决定,他觉得95%是不后悔的。
开始工作后,周治宇用了几天时间反复梳理自己的历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有人可能要问,一直打游戏,能过一生吗?其实游戏打到极致也是辉煌的,只不过也是很苦的。)
虽然“把别人比下去了”也能带来快乐,但是一定不能只活在比较中,否则一生就剩下了做任务和刷怪。
母亲至今还对让他读博念念不忘,越洋电话中,她还时不时会提到。
“你那么想让我读博士,我读什么博呢?”这次,轮到周治宇追问母亲。
从2016年出国算起,周治宇已经三年多没回国了。
以前因为母亲的强势,周治宇放假回家,基本待不了一周,就感到压抑。
他发觉,距离好像反而拉近了他和母亲的关系。
周治宇退学事件,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一是要尊重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参与决策。周治宇作为学霸,学习化学也很优秀,但是他“越学越讨厌”。
对于有兴趣的事情,苦也是甜;而对于没兴趣的事情,哪怕再简单,也是煎熬。
当然,兴趣是可以引导、培养的,只是要记住,强扭的瓜不甜。
二是要把握住机会,在大学和考研阶段,周治宇都有机会转专业,但是他没能把握住。
如果考上大学后,发现专业实在不喜欢,或是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要么干脆点退学重考,要么争取转专业,越早越好。
就好像乖乖女嫁了渣男,越早止损,伤害越小。
三是看清就业趋势,传统专业除非是真心热爱,否则薪酬优势肯定比不过热门专业。
社会上有流传四大天坑专业,实际上就像这两年的强基计划,不要以为占了便宜上名校,进去后不能转专业,要做好坐冷板凳的准备。
不管怎么说,只是考高分、上名校,是简单的打怪升级过程。
在当今社会,更需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对兴趣、特长、专业、家庭状况、未来趋势等方面做综合分析,才能做好学业规划。
当然,这些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
要让孩子学会:
在变的环境中,保持不变的初心;
在不变的的初心中,主动适应世界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