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母亲打耳光跳楼的初中生,告诉我们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在中国,如何教育子女,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这是令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困惑的一个大问题。前几天发生在湖北的一场悲剧让我们再次警醒起来,我们的孩子面对挫折和羞辱时如何面对?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是否过于宠溺,以至于当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时不懂得如何面对。

按照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体罚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中一直是被奉为圭臬的准则。民间所谓的不打不成器,玉不琢不成器,也是基于这个理念。这个“棍棒底下出孝子”看似粗俗,但也是有来处的。这句话的出处源于战国时秦国改革家商鞅的《商君书·画策》中 “治主无忠臣,慈父无孝子”。战国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子的《慎子·知忠》也有类似的表述“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这句话的意思用大白话表述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戒尺这个“教学工具”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孩子敬畏的“神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也一直是用严父慈母来定义父母在家庭中的职责和分工的,就是说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既要有“严”的一面,也要有“慈”的一方,所谓阴阳相济,打一棍子再给个甜枣是也。

但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被一种源于西方的“鼓励式”教育所取代。

所谓“鼓励式”教育法也称为赏识教育法,是一种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以自信、自强、进取的态度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方法。

鼓励式教育也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误的时候,家长不责怪,不打骂,而是从其他好的方面进行鼓励,从而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性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鼓励式”教育被引入中国其实不过就是这几十年的事情,“鼓励式”是源于西方的一种教育方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社会爆发了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其宗旨就是反传统、反压制,要求自由、要求解放。在这种大环境下,教育思想也必然受到影响,其中一种倡导孩子身心自由,解放天性的教育模式逐渐走上舞台,这就是“鼓励式”教育的起点,其核心就是通过鼓励、赏识的方式,让孩子的天性和天赋自然成长,达到身心和谐。“鼓励式”教育反对外来压力和干涉,认为外力对孩子的发展都是负面因素。

可以说,“鼓励式”教育和西方的社会环境、人文风俗及法律法规是非常适应的。

首先,社会环境适合。

西方国家的注重隐私,人际关系淡薄,相互之间绝不允许干涉对方的隐私,更何况孩子教育这种大事。绝不会发生中国邻居大妈,给你出谋划策如何管教孩子的事情,甚至连孩子的祖父母如果参与管教孩子,都被认为是不合适的。

其次,西方孩子从小接受自由教育。

自由是他们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即便是父母、老师如果过度干涉孩子的自由,都会遭到激烈的反对,哪怕孩子做了错事,坏事也不能激烈应对,他们更愿意将难以处理的事情交给警察处理,所以我们会看到美国警察到学校拘捕10岁孩子的新闻。

第三,西方的法律制度也配套这种教育方式。

在西方国家,哪怕是你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过分体罚,否则邻居都会举报你。我们知道在美国已经发生好几起华裔父母辈剥夺孩子监护权的事情,起因就是体罚孩子被邻居被学校老师举报。还曾经发生过一个父亲给年幼的女儿刮痧,而被警察逮捕。由梁家辉、蒋雯丽主演的电影《刮痧》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改编的。

总之,不管是生活方式也好,还是教育方式也好,一定是与其所在国家的人文环境相适应的,“鼓励式”教育适合西方社会,是应运而生的教育模式。

对中国来说,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的引进肯定有其适合的土壤。中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大多数新生中国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都成了父母的心肝宝贝,别说“棍棒”了,就连严厉的批评都为很多家长所排斥。恰在此时,一种有别于中国传统“棍棒”式教育的新颖模式传了进来,加之被很多专家所推崇,一时之间成为被主流社会所认同的教育方式,而中国传统“棍棒式”或者说“挫折式”、“压迫式”教育被大多数家长和学校所抛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至于哪种教育方式更优秀,这种简单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因材施教的方式才是适合的,我们追求的也应该是适合的教育方式。

当然了,每种教育方式也都不是完美的,不论是“鼓励式”还是“压迫式”,都有其优点和短板,慨文认为,可以把这两种模式进行有效的融合,来更适应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传统观念。

“鼓励式”教育的长处,因为有太多的专家已经多方论证其优点,慨文这里就不细说了,在这里只是简单说一些“鼓励式”教育的短板或者是后遗症。

1. 容易养成孩子虚假的成就感和虚荣心。

“鼓励式”教育要求发现孩子的优点,哪怕是犯了错,也要发现其中的长处予以鼓励,长此以往,孩子有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不会出错的,自己总是成功的,产生一种不切合实际的虚荣心。这样的状态是非常有害的,一旦孩子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真正的挫折,会导致其从云端快速跌落,造成真正的危害。

2. 不明白成功的含义,缺乏毅力,轻易放弃。

经常被夸奖孩子,会让孩子迷失自我。不能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反正总是被赞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缺乏毅力和信心,很容易的选择放弃。

3. 过于个性化、自我化,难以融入团队和社会生活。

经常被夸奖的孩子都有比较骄傲的心态,而且比较爱面子,个个都是小皇帝,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也不愿意因为别人而改变自己,每个人都非常个性化、自我化,对改变自己融入团队,往往比较排斥。

4.面对挫折打击,承受力偏低,更容易造成极端后果。

在顺风顺水的夸赞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心理承受力一般比较低,当面对一些较大的挫折、羞辱、失败时,往往心理上难以承受,更容易发生一些极端情况。

其实,对于西方“鼓励式”教育,国外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在一些学校,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几乎是无能为力,只能是放任自流,尤其是在公立学校,其后果就是教学质量极差,校园纪律废弛。一般的富裕家庭都不愿意把孩子放在公立学校,他们宁愿花更多的钱送孩子去管理严格的私立学校,因为他们知道,过于宽松,过于放任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对这个问题,很多西方国家也在做一些改变尝试,适当地在学校增加体罚措施,更好的维持校园纪律,有利于学生成长。

在美国有已经有23个州规定了学校可以对学生实施体罚,但他们的体罚措施却是非常严密和细致的,做到既能对学生施以惩罚,又能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如家长和学校必须签订一份声明,表明是否同意对学生实施体罚;体罚时必须有证人在场,以确保体罚依法进行;体罚必须考虑学生的性别、年龄以及身体状况等等。

英国在2007年通过立法,规定老师有权通过身体接触管束不守规矩的学生。同时,对体罚的详细内容规定的非常清晰,比如体罚的工具,实施体罚的批准程序,体罚的年龄限制和实施体罚的身体部位和击打次数等等。

同受中华文化影响的近邻韩国和日本,在禁止体罚几十年后,也相应解禁了体罚。韩国在2002年6月26日颁布的《学校生活规定预示案》及后来通过的《教育处罚法》中允许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日本在2007时任首相安倍晋三主持下修改法律,允许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

世界各国对待体罚的态度有较大分歧,大体分三类。

第一类国家完全禁止体罚,其中包括中国、奥地利、芬兰、德国、挪威、瑞典、丹麦、冰岛、乌克兰和罗马尼亚。

第二类国家也禁止体罚学生,但在社会压力下,正在呼吁恢复体罚。比如韩国、日本、英国,已经恢复体罚。

第三类国家允许体罚,这些国家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等。其中,美国有23个州在法律上允许体罚。

对学校来说体罚不是目的,只是一种管理手段,对学生来说,体罚是一种挫折式、羞辱式的教育,让他们更加懂得做错事必须要承担代价,而承担代价的感受是身体上的疼痛和心灵上的挫败感和羞辱感。

也许,这种挫折感和羞辱感,能够让他们早早地在心理上筑起一道防线,为将来走向社会时遇到的更大、等多的不如意、失败和羞辱进行提前地预演,让他们懂得,一时的挫折失败不是什么大问题,一时的羞辱也不是什么致命的危机,只要不放弃,能够重新来过,改正错误和失误,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标签: 孩子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