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出一上联:孙行者,大半考生交白卷,唯一人满分,名字耳熟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而在国学考试中,一个题目却让无数考生抓耳挠腮,原来这道题目便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对出下联的句子。

考试结束后,大半考生交了白卷,此外也诞生了各种五花八门的答案,等到成绩出来,有碰运气回答“唐三藏”的,有写“猪八戒”的,一律是零蛋,比较聪明的少数几个,写了“祖冲之”、“王引之”,也没有拿到全分。

这引发了学生的不满,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竟然还发展成为了一起社会事件,原来当时依然处在白话文运动蓬勃阶段,一些人在报纸上提出批评,清华考试要求学生对对子,是复古的趋向,而且大部分学生没有得分,说明此题要么不符合规定,要么难度过高。

而出题者,正是著名的清华教授,学者陈寅恪,他表示,在这次考试中,只有一个学生得到了满分,而答案便是:“胡适之”。

适之是胡适的字,“胡适之”便是胡适,他也是陈寅恪的好友,但是这个答案依然不能够服众,凭什么“胡适之”就要比“祖冲之”等几个答案优秀呢?其实我们好好分析分析就明白了。

对对子,自然不难单纯讲究一个朗朗上口就行,要测验考生对词类的分辨,比如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四声之了解,如平仄之求其和谐,除此之外意思同样也要完整,不能毫无逻辑。

对联中“孙行者”的“者”是虚词,自然最好也应该由“虚词”对应,苏东坡曾经有诗句写到:“前身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因此“之”也成为了标准答案。

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陈寅恪首先将“祖冲之”和“王引之”两个答案进行比较,在他看来,“祖孙”虽然对应,然而“王引之”显然更加不错,因为,“行”与“冲”皆平声,“引”字也比“冲”字雅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胡适之却完美做到了两者之间的不足,首先孙行者的名字,本来就是来自于“猢狲”,而下联的“胡”刚好与后来的“孙”所对照,可谓是天合之作,而“适之”与“行者”,也是音律相同,这个题目因此也成为了满分答案。

这样的一件趣事,到了1965年,76岁的陈寅恪依然津津乐道,他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提到:虽然“祖孙”也成对,但终不如“胡适之”来得工巧,而在这里面,也有着几分调侃好友胡适之的快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值得一提的是,写出满分答案的学生,同样也不是泛泛之辈,他的名字十分耳熟,这正是现代著名语言学家周祖谟,陈寅恪看到这个答案的时候曾经兴奋的说,“就凭这三个字,这名考生想上清华的那个系都行。”

然而周祖谟遗憾和清华失之交臂,因为生活条件问题选择前往北大就读,不过他答题一事,也成为了佳话。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值得一提的是,陈寅恪在回答的时候报社问题的时候,也明确指出,虽然有满分答案,却并无标准答案,因为“中国之大,焉知无人能对。若主题者自己拟妥一对,而将其一联出作考题,则诚有‘故意给人难题矣’。”对此,你是否有不错的答案呢?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