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5岁拿到分子生物学的终身正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我是它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你们有谁能做到像我这样?”————施一公
前言
“人才生世元如此,不为无人不肯芳。”新中国建立以来,就有过科学家脱颖而出,而一个国家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科学的发展。
江山代有人才出,随着中国的发展,也诞生了许多卓越的科学家。
▲ 施一公
一天才施一公
在1967年出生于河南郑州的施一公就是让人羡慕的存在,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但是他并不是一路顺风,虽然出生环境很好,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1969年时,施一公跟随父母来到农村劳作,并在这个地方度过自己的童年。
要知道农村的发展略微逊色城市,其中的教学质量也不是很优秀的,但是好在父母都有文化,而施一公又聪明好学,凡事一点就透。
▲ 施一公
天资聪颖的施一公在1981年顺利的考上河南省实验中学。环境的改善,身边教学质量的发展,在中学时代就充分的发挥了施一公的能力,尤其是物化生方面。
随后不久,施一公又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获得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的好成绩,拥有如此耀眼的成绩,施一公也被受到重视,正赶上清华招生,因此在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的生物与科技技术系。
▲ 清华大学
又是一场求学之路,清华无论是从教育还是设备方面,都远远高于其他学校,因此施一公来到清华也是如鱼得水。
而施一公又是清华大学生物科学技术系复系的第一批学生,也自然而然的成为学校重点培养对象。
后天的努力,先天的聪颖,环境的改变,老师的重视等种种因素相加,让施一公更为努力学习知识,而他的成绩也是一直名列前茅。
▲ 施一公竞走
二全方面发展
本以为这么学习用功的人会是一个书呆子,或者就是一方面领域发展为佼佼者,其他领域就是弱者,但是施一公可不是。
他极其注重自己全方面的发展,除了学习本专业以外,其他方面也是施一公着重培养的,都说数理化不分家,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生物学以外,施一公还拿到数学系的学位证书,体育方面也不甘示弱,在清华大学万米竞走中也创下一个新纪录。
后来在1989年施一公从清华毕业,于1990年前往美国约翰.霍普斯金大学继续深造,攻读生物物理学博士。
▲ 约翰.霍普斯金大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施一公远在国外,独在异乡却并不感到伤害,反而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学习与研究的方面。
施一公从不因为自己的能力而骄傲,在奔波于学习路途中,施一公从不觉得自己优越他人,反而虚心求教,从各个方面弥补不足。
而在这求学之路上,施一公凭借自己的能力赢得导师的尊重,甚至声称施一公是自己见过最优秀的学生,可见施一公的能力确实惊人。
▲ 普林斯顿大学
三年轻的教授
1997年,因为施一公杰出的能力,在他没有毕业的情况下,就被破格应聘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的教授,为了能够更好的留住施一公,普林斯顿还为他提供了良好的住宿环境还有200平米的实验室和进百万元的启动资金,而提供这些便利条件就是为了能够留下施一公。
面对如此多的诱惑,施一公依旧醉心于科研的道路,从来不会因为金钱和欲望停下脚步,而正因为施一公这种坚持不懈,不爱金钱的精神,让年仅35岁的他成为普林斯顿的终身教授。
▲ 回国后的施一公
施一公也并不是金玉在外败絮其内的,在学术方面,施一公也是拿的出手的。
因为学的生物学,施一公一开始就在钻研癌症方面的研究,后来在2003年,施一公成功的攻克生物学上的细胞凋零难题,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位获得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的华裔科学家,随后又是一路过五关斩六,轻松拿下更多的奖项。
有着如此多傲人的成绩,施一公从没有骄傲过,他决定离开桃源般的生活,回国效力。
于是在2008年,40岁的施一公回到中国,并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的副院长,就此展开他为国效力的路。
▲ 施一公
综述
“年轻有为”这四个字形容施一公最合适不过了,他曾表示自己的成就,谁能做到?正因如此的豪言壮语也提醒了众人,中国人才缺乏的现状。
【参考资料】《改革开放海归40人》、《中国海归70年70人》
【文案编辑】目海志露瀛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