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拿破仑
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惧,那他就能胜过国王。——约翰 · 弥尔顿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罗泊 · 怀特
你会发现好像很多伟人都会讨论“情绪”,尤其是说“要做情绪的主人”。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情绪是我们与生俱来的。
刚出生的孩子,用哭声宣告着自己的到来,用哭声让周围的人怜爱自己,用哭声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感受。
生活中有酸甜苦辣,同样的我们每个人也有嬉笑怒骂。
然而我们印象中成年人的情绪一般是内敛的,尤其是在公共场所,稳重且温和仿佛是他们的标签。
与我们印象中的成年人情绪站在对立面的是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情绪是外放的,无论是在公共场合抑或是比较私人的领域,随处可见孩子的各种情绪,热闹且张扬是他们的形容词。
偶尔我们见到一个情绪平和的孩子,我们往往会惊奇的称他为“小大人”。
仿佛我们心目中有两个城池,成年人住在名为“情绪内敛”的城池中,孩子住在另一个名为“情绪外放”的城池中。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认知的存在?
和我们的大脑发育有关
大脑控制情绪的地方叫“前额叶”。
相比较成人,孩子的情绪会比较外放。原因就是“前额叶”的发育尚未成熟。
最新的脑科学研究表明,在小学四五年级时初步发育未完成的前额叶,到了青少年时期还会进入大幅度的重塑阶段。
这也是很多家长反应孩子在青春期时的情绪一点就“爆”的原因。
正是因为控制情绪的“”前额叶处于重塑阶段,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比较差。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就是“前额叶”的发育时间。
除了时间,其他的客观因素也会对“前额叶”的发育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比如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孩子,我能把他们训练成任何想要的样子。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父母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那么对于孩子的情绪,父母应该如何做?
应如何对待孩子的情绪
01
允许孩子表达真实的情绪和想法
很多研究都证明情绪宣泄有助于放松身心,有益于恢复心理健康。
中医也认为“百病皆生于郁”,表达宣泄有助于气血通畅,和谐身心。
对于情绪我们要“疏”而不要“堵”。
“大禹治水”这个故事我们都听过。
当年治水的人有两位,一位是“鲧”——夏禹的父亲,另一位就是我们较为熟知的禹。
两个人同自然灾害——洪水,作斗争的方式是截然相反的。
鲧主张用堵的办法进行治水,我们都知道这种方法经过实践验证最终失败。
鲧的儿子——禹,则采取了和父亲相反的方法,他研究洪水的流向,顺应洪水的“性格”进行“疏导”。最终治水成功。
“大禹治水”的办法同样也适用于孩子情绪的管理。
很多父母会做一些压抑孩子情绪的暗示,比如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情绪分为正向的情绪和负面的情绪。往往鼓励正面的出现,打击所谓负面的情绪。
家长最先要认知的其实是“情绪并没有好坏之分”。
在电影《头脑特工队》中,被大家认为是消极负面的“悲伤情绪”,最后却帮助主人公重获勇敢与自信。
所以,家长不要对孩子的情绪进行正负的划分,家长要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要容许他们的存在。
这是重中之重的开始。
情绪如洪水,需要的是“疏”,而不是堵。
所谓的“疏”就是,家长承认它存在的合理性,追本溯源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然后有所行动。
当孩子出现我们心中所谓的“负面情绪”时,对孩子说:
你要是想哭就哭吧,哭完应该会好受些,我会在这里陪着你的。
要是觉得心里委屈难受,那就难受一会,或者我陪你出去买点吃的?
我们都会有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这是很正常的,你要是不开心,那我们就不开心一会...
...
海灵格说:你不知道,我们的孩子是多么忠诚于自己的家庭,又是多么无条件的爱着自己的父母。
所以,如果得到自己最爱的人的支持、理解与包容接纳,对于孩子来说心中有爱,眼中就有光,心就会更坚毅勇敢,打倒他们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少。情绪也就不会变成困住他们的洪水猛兽。
02
家长需要有意识练习察觉孩子的情绪
张嘉译在其饰演的电视剧《少年派》中对饰演其女儿的赵今麦说:人这一辈子啊,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一家人朝夕相处的日子其实并不多,爸爸妈妈都很珍惜。你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挂着你妈心呢。她希望你快乐,又怕你得意忘形;希望你早受挫折,又怕你一挫不起;希望你受欢迎,怕你被人瞧不起;希望你享受孤独,又怕你抑郁。
但是这样关注孩子情绪的父母在当下社会中有多少呢?
在外在的物质条件、经济水平上,我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赶上了西方国家需要几百年的发展才能达到的程度。
所以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经济水平是在飞速发展,然而思维观念却没能跟上。
过去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大家对于养孩子的认知是:能吃饱、养大就已经很好了。
然而如今吃饱穿暖已经是最基础的条件,对于养孩子的注意力不再只局限于物质条件,而是走向更高一层的领域——精神世界。
当下我们处于一个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三驾齐驱发展的时代。
家长和孩子分别处于不同鼎盛时代中长大,思维观念难免出现很大的差别,矛盾摩擦也是常有之事。
但由于很多家长的观念由于还停留在过去自己成长的那个时代中,没有随时代发展而更新,导致与当下时代出生成长的孩子有了代沟。
家长的思维意识仍是:只要我的孩子吃饱穿暖就好了。我辛辛苦苦供孩子吃饭读书,孩子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不开心,甚至还会和我顶嘴...
而孩子的内心是:为什么爸爸妈妈不理解我...
甚至会出现部分家长说现在的孩子“矫情”、“脆弱”,物质条件和过去相比好了那么多,怎么动不动还有抑郁、跳楼、自杀...这样的新闻出现?
这个时候的家长理解不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马克斯洛提过一个“需求层次论”,在一个层次被满足了60%—80%时,人们就会开始追求下一个层次。
如今我们最基本的吃饱穿暖已然被满足,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逐精神层面。
尤其是当下环境成长的孩子。
养孩子是一件需要家长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旧观念。
养孩子不仅是一件需要家长跟随时代发展而学习进步,而且还是一件需要精雕细琢的慢工艺活儿。
绝对不是工业时代批量快销产品,更不是信息时代复制粘贴下的产品。
很多家长会买一些育儿书籍,有一些小小建议:
育儿书籍不是万金油,它需要的是家长消化吸收之后,结合自己家情况进行转化输出。
所以,无论是想从书籍中学习到一些和孩子的相处之道,还是想让自己的思维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都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能够察觉到孩子的情绪。
同时,也不要过于追逐思维转变而出现焦虑的情况。
和孩子一起进步,孩子感受到你正为了追上他而努力,他是会很开心的。
慢慢来,和孩子一起成长,有意识练习察觉孩子的情绪。
电影《找到你》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该被感谢的应该是孩子,是他们带给父母成长,让我们体会到那种无私付出的爱,让我们内心更坚定,变得更勇敢和强大。
03
家长对孩子情绪的认知和处理
心理学家约翰·戈德曼在他的书《培养高情商的孩子》里分享了一个故事:
自己3岁的女儿因为妈妈忙着招待突然来访的客人,顾不上自己,就很生气的在沙发上搞破坏。
当自己发现后问女儿是怎么回事。
但是让自己失望的是,女儿说——不知道。
自己就很生气地告诉女儿:自己很生气,也很失望,因为她选择了撒谎。
然后他一边清理着女儿搞破坏的沙发,一边和女儿讲说实话有多么重要。
还和女儿分析今天她的行为与情绪。
面对孩子的情绪与行为,作为父母不仅需要了解清楚,还需要有一定的界限以及如何疏导。
戈德曼的界限是:不能撒谎。
所以当戈德曼知道女儿撒谎的时候,并没有像以前一样选择理解孩子,这是父母在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界限。
孩子,我允许你有各种情绪,但是当我问你的时候,你要诚实,这是底线。
对于孩子的撒谎,戈德曼并没有对孩子严厉的斥责,而是选择边清理女儿搞破坏留下的痕迹,边和女儿讲说实话的重要性。
在这里戈德曼不仅讲了说实话的重要性,而且也潜移默化对女儿进行了管控情绪的展示。
最后,又和女儿讨论讲解了她今天所出现的情绪与行为。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太知道自己出现的情绪和行为是什么原因,家长后期的处理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约翰·戈德曼在这个故事末尾这样写:
“如果孩子和父母有着坚固的感情的联结,当父母伤心、失望或生气时,孩子的心里就会很难受,以至于他们愿意成为一个守规矩的孩子”。
《超级父母》中说:孩子天生不会用筷子,不会走路,但他们天生就会爱你。
豆瓣上对于孩子情绪讨论有这样一句话:下次你的孩子做了让你情绪波澜起伏的事情时,你问问自己接下来你的行为是在处理解决问题,还是单纯发泄你自己的情绪。
04
家长对情绪的修炼与认知
作家列夫 · 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与完善上。
我们前面所讲前额叶的发育,女性是在24-25岁成熟,男性一般要到30岁才能发育成熟。
所以作为家长情绪的修炼与认知也是同样重要的。
家长的行为是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而家长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国际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把为人父母对于情绪的不同反应方式分别称为高模式进程和低模式进程。
高模式进程与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有关。前额叶皮层位于大脑顶部的前方,常被称为高通道。当处于高通道状态(可控状态)时,我们的思维是理智而充满反思的。使我们能在自我意识清醒的可控状态下,综合各方面的感受作出细致灵活的反应,帮助维持与孩子之间和谐的关系。
低模式进程:在这一过程中,父母会瞬间回到受伤的孩童状态,思维一片混乱,无法对孩子的情绪与行为作出理智而建设性的回应,而是进入自己的情绪与感受中。
去年3月份,石家庄某小区,读小学的一名男生在上网课期间玩游戏,被家长看到。家长立刻大声训斥:在家不好好学习,天天就知道打游戏...
随后,孩子从楼上跳下身亡。
前年2月份,刚开学几天后,深圳市某小区一名男孩坠楼身亡。起因是寒假作业还没有写完,被父母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
前年4月份,上海一名男孩因为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到批评,与母亲在车上发生争吵,后途经卢浦大桥引桥时跳桥身亡。
俞敏洪曾经在演讲中说:父母控制情绪,理性的与孩子沟通交流,孩子一定可以养成心平气和地情绪。
父母的情绪暴力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生的灾难。
演员陈乔恩曾在一档真人秀节目中说,因为自己有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母亲,所以自己的童年都是在恐惧与焦虑中度过的。还把母亲的脚步声形容为“魔鬼的声音”。
一个情绪稳定的母亲对孩子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力?
胡适先生曾在《我的母亲》中写道:我母亲气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情感的话。
而且在这篇文章的结尾胡适先生这样写: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家长的情绪稳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家长与孩子仿佛一面镜子,如果家长对着镜子情绪温和,镜子中孩子也会回以温和。若家长情绪暴躁,镜子中反射出来的必定也是暴躁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南风先生和北风先生是好朋友。有一天北风找到南风说要和他比谁更厉害,能让一位老爷爷把外套吹掉。
北风为了显示自己的威力,就铆足了劲的对着老爷爷吹。结果老爷爷愈发的裹紧身上的外套。
轮到南风了,只见他很柔和的对着老爷爷吹,不一会老爷爷出了汗,自动的把外套脱掉了。
父母的情绪好比南风和北风,用北风不仅会吹远你和孩子的距离,而且还会让孩子对你关闭心门。
用南风可以温暖孩子的心灵,打开孩子对你倾诉的心门。
因此,家长对于自己的情绪不仅要有良好的认知,而且还要不断地修炼自己。让孩子处在自己吹出的南风中璀璨盛开。
WINTER
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他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了。
和各位家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