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某些年轻人,爱国热情哪儿去了?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刚刚过去。对于某些香港年轻人而言,历史上的这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意义、背后沉痛的历史记忆是什么,可谓一片空白。如何让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人能够缅怀先烈、缅怀英雄,对民族苦难感同身受?

△作者:杨志红

众所周知,当下,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出现了不少问题,引发了全港乃至全国的反思。借着纪念“九一八事变”89年之际回顾过往,有助于引导香港爱国教育重回正轨。

历史缺位令人担忧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和近代中国的苦难经历,是每个中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串联起大家一样的爱国情怀。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历史观、价值观成形的重要阶段,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是培养家国情的重要载体。然而,在香港教育体系中,中国历史课被长期忽视,甚至逐渐丧失了中学必修课的地位,导致大量中学生没有全面系统地接受中国历史教育,情况令人担忧。

在20世纪中期,中国历史科目在香港逐渐成为主流中学一门重要的独立科目,并且在初中必修、在高中选修。但是在回归后的2000年,香港教育局却将中国历史科目进行改革,导致其从必选变成选修……教育体系的变化,让香港新一代青年对中国历史和国情的了解越来越少,对国家近代的苦难知之甚少,无法产生对国家的共情和认同。

这就导致,回归后出生的香港青年,对国家民族历史的了解反而不如回归前的老一辈香港人。身份认同、国族认同的缺位,让“港独”思潮在年轻人中有了市场,部分人因无知公然使用“支那”等极具侮辱性的词汇,这和香港中国历史教育的“逐渐缺席”肯定有所联系。

通识教育多年积弊

香港去年的“修例风波”中,让人震惊的是,在各类极端暴力违法事件中,冲在最前面、参与度最高的居然是年轻人,甚至有大量还在读书的中学生。这些本该安心学习的学生被坏人蛊惑,甚至做出无法无天的恶行,让人愤慨痛心,更警醒着社会各界反思背后通识教育带来的“病根”。

通识教育科是香港三年制高中的核心科目之一,课程宗旨包括加深对自身、社会、国家、人文世界和物质环境的理解,对不同情境中经常出现的当代议题做多角度思考等。2009年,通识科被定为香港高中必修科目;2012年开始,通识科成为香港高考DSE必考科目之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然而就是这样一门高度影响香港年轻人的课程,通识教育却与所有其他科目不同,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没有经过审核的统一教材书籍,更没有标准化专业化的教师培养流程……中学通识科的老师们立场各异、教法各异,完全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带领学生讨论当代新闻事实和社会议题,直接给学生灌输政治理念。

以上种种弊病是不是让香港的爱国教育“积重难返”了呢?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一个例子。近年来,全国政协每年都会邀请政协委员组织港澳青年前往内地考察交流、学习国情国策。2016年我带队前往井冈山学习参观,重走了红军长征路,看到了革命根据地,在结束参观时,一位香港青年告诉我,“我以前觉得共产党很神秘、很遥远,体验过他们的生活之后,我觉他们一点都不神秘,他们很亲切、很伟大。”

先了解,才能产生感情。爱国情怀也是一样。

我相信大多数的香港年轻人并不是“天生”不爱国,只是缺少了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缺少了对民族苦难的认知,因而无法产生情感认同和共鸣。这需要香港和内地各界共同努力逐步改变,从媒体传播到学校教育,从社会团体到政府机构,都应该重新审视香港多年来爱国教育的沉疴,拿出魄力和勇气改变,重新将香港新一代的爱国热情点燃。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库总监)

特邀委员记者:杨志红

编辑:魏芯蕊

审核:周佳佳

标签: 香港 教育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