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现身小升初群,要为重视教育的他们点赞吗?
大约在几个月前,应热心家长之邀,担任某个“小升初”家长群的嘉宾。群的性质属于抱团取暖的那一类,不带有商业利益,群成员都是小学五、六年级优秀学生的家长,嘉宾的职责就是抽空回复下家长关于“小升初”的有关问题,帮助释疑解惑。
从那之后,陆续就收到很多邀请加群的信息。虽然并不认识那些邀请者,也不知道他们邀请的目的是啥,看到群名都冠有“小升初”之类的,本着好奇和能帮就帮一点的心态,也就欣然允许,加了进去。
细细去梳理才发现,后来陆续加入的“小升初”群,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每个群里都有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老师混迹其中,有的还时不时发布一些所谓的“掐尖”考试信息,或者是“小升初”沙龙讲座信息,感兴趣的家长需按固定格式填写信息方能报名。到这时,方才清楚那些人为啥邀请加群,是他们把我给当小学生的家长了。
与往年相比,本地小升初日程安排发布更早一些,同一家庭子女可申请就读同一学校,随迁、单(双)集体户等特殊子女入学更方便,免试入学,公民同招,民办学校不管是顶尖的还是新办的,100%摇号。报名民办学校的孩子,还保留公办学校学位,不存在公办民办二选一的纠结与尴尬,民办学校仍然可一贯制直升和补录。
要说,小升初的政策如此清晰了,家长不应该再纠结和焦虑才是。可是,群内的这些家长,就盯着全市比较有名的那些中学,包括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在内。
作为过来人,还是挺理解家长的,谁不想给孩子弄一所有名的初中来读啊?进了初中名校,后续入读普通高中基本就有了保障,毕竟中考要分流百分之四十几的学生到职高和中等职业学校,谁也不到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被分流的那一类。
群内的那些所谓的培训机构老师,发布的所谓的“掐尖”调研考试信息,报名参考的费用并不便宜,少则500元,多则上千元。
组织调研考试的机构也很是神秘,不公布考试结果排名情况,并称结果已抄送某校,家长只知自家孩子的成绩,不知道名次排位,当然也更不可能知道孩子有没有可能成为某校相中的宠儿。
理智地想一想,免试入学的背景下,类似打着“掐尖”摸底的调研考试,完全可能就是教育培训机构的骗局,家长们却并不吝啬那几个报名费,也不在乎周末把孩子送到郊区偏僻之地去参加一场并不知真正意图的考试。
当然,绝大多数家长看到自家孩子的分数,都无奈地在群里表示仅是“到此一考”而已。个别牛娃家长报出分数,群内迅速升温,引来一波点赞。
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家长,为孩子小升初四处突围、寻求进入名校的机会,这是可以理解的。小升初很快就要来了,本地优质教育资源就那么些,是得尽最大努力、最一切可能,为孩子谋取更好的初中。
让人没想到的是,竟然有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也加入到“小升初”群里,并且还积极主动了解本地各大有名的初中,还让其他家长指点迷津,传授育儿心经。
群内很多不解的家长直言,称这些低年级的家长入群,就是专门来给他们这些即将面临“小升初”的家长增加压力的,弄得那几个低年级学生家长不敢再发言。
不知道管理员放这些低年级家长进来的目的是为了啥,但就家长来说,无非就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对教育的重视,进群是为了学习,提前了解本地“小升初”的概况,探寻进入本地名校的各种可能;二是为教育所焦虑,通过泡群的方式,缓解情绪压力。
那要为这些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提前关注“小升初”的行为点赞吗?姑且不论他们的行为是否可取,但有一点不得不承认,就是他们的教育意识极强,有必要点赞。
孩子的教育既要有先进的理念、持续的坚守,还要有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在小学阶段,家长更应该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孩子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上,聚焦到培养广泛兴趣爱好上,而不是一味地为孩子能不能进名校而焦虑不安。
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习惯良好、学习动力十足的孩子,不管就读于什么样的小学、什么样的初中,始终都将跻身于优秀学生的群体。在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那些孩子不可能像城市孩子一样,拥有上知名小学、中学的机会,但他们中仍然不乏考上北大、清华者,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孩子小学阶段,愿更多的家长朋友都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孩子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而不是一味地关注能否上名校。基础扎实了、过硬了,孩子早迟都能上名校;否则,即使初中上了名校,仍然可能在中考、高考环节被分流出来。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不妥,请联系速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