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是女性生活中的大事,分娩也是大事。在间歇性宫缩和最后一次分娩后,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刻起,你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妈妈。
由于这种沉重的责任,很多女性在分娩后往往会忽视自己,但分娩后24小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段,有些问题一定不能忽视。
要想恢复的又快又好,就要把握好产后的黄金24小时。
01
分娩后2小时内仍需观察出血量
产后2小时内,是观察和治疗产后出血的重要时期。如果2小时内出血量为400 ml,则判定为产后出血,需要及时治疗。
另外,在后期,如果出现大量出血,出现失血性休克的症状,如心悸、脉急细、头晕、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等。,你要马上告诉医护人员,让医生处理。
02
注意子宫的恢复
分娩后,子宫可能大到一个球,因为宝宝刚出院,妈妈自己在腹部也能摸到。如果总是像个硬球,说明宫缩好,如果是软的,可能会发生产后出血。
一般在休息室,护士会帮助按压宫底,了解子宫收缩情况。此时,母亲应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护理,并注意子宫的恢复。如有不适,及时通知医生。
03
观察恶露的排出
产后24小时内排出的恶露称为“血性恶露”,含有大量血液,少量胎膜和坏死的蜕膜组织,并伴有血凝块。这种情况通常持续4天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恶露的颜色会逐渐变浅,流量也会减少。
04
早点起床
产后妈妈可以在充分休息后下床行走。适当的活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帮助恶露排出。
生孩子需要很大的体力。一般情况下,生孩子的母亲应该在产后卧床6小时,然后在家人的帮助下下床,慢慢恢复体力。
剖腹产的母亲需要在24小时左右下床,以避免过度运动对胃部造成的创伤。
虽然下床走动很疼,但是卧床时间太长容易形成血栓,体内淤血不容易排出体外,不利于身体的护理。时间长了会形成压疮、感染甚至发炎等一系列问题。
下床在家人的帮助下行走,防止摔倒或晕倒,然后慢慢的,一步一步的,等整个过程适应了,就可以自由活动了。
05
及时给宝宝喂奶
新妈妈可以在产后半小时左右给宝宝喂奶,可以避免新生儿低血糖,刺激妈妈分泌乳汁,使身体产生更多的催产素和催乳素,增强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
通常情况下,乳房在分娩后一周内分泌的乳汁称为初乳,有助于提高新生儿呼吸道和消化道抵御细菌入侵的能力,并能提高婴儿的抵抗力,是婴儿的好食物。
刚生完孩子,奶水不多是普遍现象,不用太担心。母亲通常可以让婴儿吮吸乳头,刺激母乳的分泌。
06
花时间休息
分娩是一个非常劳动密集型的过程,母亲在分娩后需要请假。
尽量减少游客数量。刚生完孩子的妈妈很虚弱,抵抗力差。来探望的人太多会携带一定的细菌和病菌,很容易对母亲造成感染。太多嘈杂的环境不利于产后妈妈和新生儿的休息。
07
营养的合理补充
生产过程中体力消耗大,产后要及时补充营养。
但是妈妈刚生完孩子,身体还没有恢复,乳腺管还没有完全打开,吃的太油腻或者太补容易导致乳腺堵塞,饮食要清淡。
产后第一天饮食灵活性比较强,要根据产妇的身体状况和食欲来确定,产后胃比较弱。吃容易消化吸收,营养密度高的食物。
推荐食物:小米粥、米粥、藕粉、红糖水、面条、荷包蛋、蛋花汤、蛋羹。
剖腹产后6小时内要禁食,因为手术抑制了肠蠕动,容易胀气。禁食可以减少肠内胀气。6小时后可以吃一些促进排气的汤,如萝卜汤、米汤、面汤、萝卜水、老皮水等流食。
产后12小时,可以吃一些半流质的饮食,比如浓稠的烂面,鸡蛋汤,各种粥。之后饮食慢慢转为正常。
08
尽快排出尿液
母亲生完孩子要尽快排尿。这是因为,在生产过程中,胎头的下降会压迫膀胱和尿道,使膀胱麻痹,分娩后腹壁肌肉松弛,从而使尿液无法排出。膀胱过满会影响子宫收缩,导致产后出血。因此,分娩后必须尽快排出尿液。
自然母亲可以在产后4-6小时内自行排尿,但由于外阴外伤,母亲可能会怕疼,不敢强行排尿,容易导致尿潴留。一旦出现尿潴留或不完全尿,细菌可能会侵入并引起尿路感染。
剖腹产前放置的导管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拔完导尿管后,马宝应及时喝大量的水,并尽快排尿。否则导管放置时间过长,容易造成尿路感染。
09
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
如果母亲在产后24小时内没有做好护理,很容易引起一些并发症,如贫血、缺乳、乳腺炎、子宫炎、筋骨疼痛、腰酸背痛、头痛、腹泻、便秘等。所以产后一定要特别注意卫生,配合医护人员清洁外阴。产妇产后发热必须及时向医生说明,以免耽误病情。
生孩子是女性生活中的一大困难。除了这些问题,还要面对生产带来的身体变形、妊娠纹等各种问题。母亲要及时调整心态,平时注意护理。当然,父亲和家人的关心和关心是母亲心情最好的调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