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了北大的学霸,就不能当“废物”?谁规定的!

北大又能咋?

清华、北大,是无数学生心目中的圣地,是他们学生时代追求的最高目标。

如果有谁家孩子考上了这两所学校,绝对会引来周围一群家长的羡慕嫉妒,多少重点中学,也都把每年考了多少个清华、北大,作为和其他学校竞争的资本。

如果说大学生是“天之骄子”,那清华、北大的学生,就是“天之骄子”中的“天之骄子”了,不光父母、自己高兴, 身边的老师、同学、亲戚也都对其充满期待,可以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也普遍被认为将来会前途远大,成为国之栋梁,他们在高考时就已经进入一个很高的平台,在未来,他们必须是精英,他们是不能平庸的。

所以,当昔日的县高考状元、北大毕业的陆步轩卖猪肉的时候,当清北毕业生“蜂拥”进入中小学当老师的时候,当网上传出清北硕博生被招聘到街道办的时候,总能引起吃瓜群众的围观。

这种情况下,多数人的想法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怎么能干这些事呢?这是大材小用、人才浪费啊!

一般来说,确实是这样。不过,有一位北大的学霸就不这么认为。

北大毕业生李雪琴说:

老是有人跟我说,你都考上北大了,你层次不一样

哪不一样了,北大怎么了?

念了北大就不能当一个废物了吗?

你还别说,她问的这个问题,可能多数人都和笔者(超人爸爸)一样,还真没想过,千辛万苦考上了北大,然后毕业出来当废物?

为啥?凭啥?怎么能够?

最近李雪琴的火,是在《脱口秀大赛》上,一如既往地“丧”。

你确实很难想象,她是在高考时代,曾经碾压了无数人、考上了北大、惹人艳羡的学霸。

因为她曾抑郁过,所以现在她把能让人快乐当做自己的工作,希望能让别人不那么累,这样她也能感受到快乐。

虽然李雪琴这个方式,可能不太符合“北大学霸”的人设,但总归也是以她自己喜欢的形式,实现了自我价值,也给他人带来了价值。

其实,如果大家换一个角度去想,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压力和烦恼,这和你上什么学校、考多少分,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可能都是无关的,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北大的学生,就不能抑郁、就不能丧、就不能当废物吗?好像也不是。李雪琴现在的状态,就不错。

至于别人觉得北大的不能怎么怎么样,那是别人的事,和她无关。

父母们需要转变观念

二十年多前,就有人说过,成功的路不是只有一座独木桥,而是呈扇形展开的,人的选择,可以有很多,而且也应该有很多。

如果当时,说这句话还多少有些超前,也可能有很多人不同意,但现在再说,应该有更多的底气了。

很多父母仍然在以20年前的观念在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因为赶上了时代的红利,通过读书、考试上了大学,进入了城市,成为了单位的中坚力量,并因此改变了命运。

他们也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复制给下一代,让他们走和自己同样的路。

但是,不是说现在读书改变不了命运,而是相比二十年前,红利期已经过去了,社会从增量竞争,已经转向了存量竞争。

类似以前那样,上个大学就能实现阶层跨越,机会已经少太多了。

时代变了,我们不能总拿二十年前的经验,套用到现在。

目前业界普遍的共识是,我们已经处在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前夜,5G、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高科技应用的场景,已经被很多人描绘过,未来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我们都无法想象。

如何让孩子适应未来的竞争,是每位父母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理解,未来对个人的评价,不再像以前那么单一,其实现在已经不那么单一了。

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好工作,这条路径,可能会被新一代嗤之以鼻。

如果父母打算强制用自己“成功的”人生经验,去灌输给孩子,去控制孩子,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孩子最想要逃离的,就是你。

其实,不光是未来,即使是过去,对于孩子来说,能让他孜孜以求的东西,始终都是、也只能是他最感兴趣、最喜欢的东西,为了自己的兴趣,他可以废寝忘食、毕生追求。

小米的总裁雷军曾说过,自己可以每天鼓搞手机到半夜,丝毫不觉疲倦,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手机发烧友,他就是喜欢这个东西。

还在金山的时候,后来的小米创始人之一林斌,就曾被雷军的狂热所震撼。

有一次,两人在咖啡厅里聊天,聊到了手机,雷军居然从包里一下子掏出八九部手机,放了满满一桌,然后开始对它们逐一进行点评,性能、优势、缺陷都分析得头头是道,把林斌听懵了,而且林斌心里还直犯嘀咕,你一做软件的,怎么对手机这么精通?

后来,雷军创立了小米,口号就是“小米,为发烧而生”,小米也迅速聚集了一批狂热的发烧友,他们成为了小米的忠实粉丝,大家一起为了手机狂热,而雷军,也取得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雷军也好、李雪琴也好,他们都能说明一件重要的事:父母应该让孩子去追寻自己的内心,追求孩子们的一生所爱,兴趣是孩子们可以不眠不休为之奋斗的“永动机”。这不光能给孩子带来事业的成功,还可以让他们内心丰足。

此外,这两人还能说明另外一个问题,当今的时代,早已多元化了,不应在抱残守缺,用单一的价值观衡量别人,更不应该来衡量自己。

想让所有人都喜欢你、夸你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各个群体都有自己不同的爱好和圈子,你只需要抓住其中一部分人,就已经足够了。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父母需要做的事其实就很简单了:引导、帮助孩子,找到他的“一生所爱”,不论这个“一生所爱”在你的“老旧观点”里,看起来是多么的荒诞不经,也要倾其所有地全力支持他。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他们想成为的那个自己,也希望他们,真的能够成为他们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