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说起清华和北大,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一种神圣感。作为我国最顶端的,乃至是整个世界上一流的学府,那是从过去到现在,多少莘莘学子的梦啊。
而对于那些凭靠自己在高考中取得傲人的成绩,踏入清华大学校门的学生们,在学习生涯的另一个新的阶段,他们又将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更高级,知识面更广的教育阶段。他们对于这场圆梦般的奋斗,是否会小心翼翼地对未来去选择。
随着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发展,发展的速度之快,甚至会慢慢影响大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职业的选择。
曾经对于大多数人,在最初上学的时候,老师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绝大多数人都会回答说是科学家,在对科学家的概念还理解尚浅的时候,这份职业就似乎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根深蒂固。
然而现如今,清华70%、80%的高考状元都去哪儿了?是否都是投身于科学研究,还是其他的热门专业。
价值观的改变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只要最快的结果,而不再需要最细致的过程,需求更高的经济回报,而不再被理想左右和支配。
有这样一个问题,有更多的金钱,是否算是一个理想,一个奋斗的方向和目标,物质价值是否算是一个青年人的未来和方向标。
清华大学副校长,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自问自答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清华70%、80%的高考状元都去哪儿了?他们当然依旧是人上人,他们的选择都与经济息息相关。70%、80%的高考状元都去了经济管理学院。
1984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正式成立,朱镕基出任第一任院长。2004年,企业管理系分为人力资源系、市场营销系和企业战略与政策系。
说起经济,必定是与钱挂钩的概念,这样大比例的学生都涌向了经济方面的专业,是否是代表现在的学子对于赚钱之类的项目,变得越来越痴迷。
虽说,现在是人人都呼吁的创业的时代,创业青年的头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主要和创业相关,人们自然而然的就和赚钱联系在一起。
能以高考状元的身份走进中国最高等的学府,自有其惊人之处。往后如无意外的发展方向,便是社会精英。倘若社会精英的人生方向,是为自己带来更多经济收益为第一要务,那么这个社会将会朝什么方向发展。
如今的学霸精英们,或许对于实用性有着与以往不同的见解。最实用的莫过于钞票,金钱,再用金钱换来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更快速地变现,是他们的追求和发展方向。
而纯粹具有创新性的专业里,与金融类专业相比,显得些许有点热度退减。我们设想,如果那些高等院校的高材生们,都将创造更多经济价值的专业作为就业方向,理想的结果是,那些精英们的确为这个社会创造了不少财富,但是在光有钱的同时,科技创新上却是一页空白。
创新型人才流向了哪里
如今时代,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确是一个不容被忽视的发展大国,但是不得不说,我国还是离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现阶段,正是我国从发展大国向发展强国的过渡期。
以美国为例,一个国家,之所以会被称为发达国家,不仅仅是因为他庞大的经济体量,这唯一的指标。综合各种因素,说得简单些,不光只是因为有钱,有足够多的资本积累,就可以被称之为发达国家。
科技的高度发达其实才是一个发达国家最有力的拳头。对于年轻一代人,对其创新性的培养不见得是不重视的,只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哪怕是高端人才,也一样是很想为经济效力,金融类的专业,似乎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
对于施一公这样的学者,大学的教育人员,他对于清华70%、80%的高考状元都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这样的结果,有着敏锐的意识和独到的见解。
人人都爱我们的国家无疑,人人都对我们未来的精英人士充满希望,对于祖国发展的栋梁之才,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爱护是无可置疑的。但是我国的科技实力,同全球的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也是我们需要认清的现实。
他并非呼吁所有致力于去搞经济的尖端人才,都要转变思维,重新思考科技创新这样的事业,但当大部分优秀的人才,都去搞经济了,科技创新这一块是不是会出现一个断档?
经管类的专业近几年来一直在我国有着不减的热度,经济是和钱息息相关的概念,管理是一个代表着领导力的总称。这样持续不减的热度代表着大学生对于这两种就业方向的向往。
进入大学的校门,趁早给自己选择一个就业的方向,这样的想法其实也无可厚非。既然学以致用,是否这个“用”就要达到极致。一切学科与专业,是否都要有最明确的用途。
实用性是否是高考结束的毕业生们选择专业的唯一考虑因素。
大学教育的导向性
在备战高考的艰苦岁月里,所有的老师大概都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再坚持一下,等考上了好的大学就都好了。老师的鼓励仿佛是告诉我们,等到走进了大学的校园,就有一种万事大吉的感觉。
其实大学的学习生活,是一种更高阶的求学之路开始,而不是一段彻底放松状态的开始。大学生活甚至意味着,更多知识点的接收,一种更大压力的开始。它绝非是享乐和悠闲生活的起始。
大学教育是带给人生导向性的教育。大学对于各式各样人才的培养,才能为这个国家源源不断地输出新鲜血液,让这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久不衰。
刚刚步入清华大学校园的学子们,他们或许老早就在为就业做着准备和打算,大学教育和就业的实用性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因果关系和关联性。在大学期间对于学生就业的引导,或许不见得是错误的事情,但是就业引导不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唯一。
清华70%、80%的高考状元都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这样的数据表明,选择基础性科学研究专业的学生们与选择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大比例失调。试想这样一种结果,高端人才大部分都投入到金钱的游戏中,科技发展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金钱流通的速度,这将会对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如果光把一个国家的前途定义为“钱途”,那一定是不科学的。同样的,在大学的求学之路上,把自己的前途捆绑在“钱途”上,也是某种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缺陷。
对于一些不是很容易变现的大学专业,是否就失去了它的魅力所在,是否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对年轻学子们就会减少吸引力。相比上几代人,现在的“祖国的花朵”们,多数都在温室里长大,对于社会责任感,或许不如父辈人那样,思考的很多。
上几代人,他们对于人生方向的选择,或许没有太多的自由,让他们可以以自身的兴趣出发,仅以自己喜好作为考量去选择就业的方向,在他们身上体现着更多的社会责任感。
而现如今的时代对于年轻一辈,的确有着更大的包容性,让他们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不必瞻前顾后,思考的太多。
小结:
这个世界的变化太快,创业的人对于事业的看法不断改变,高等院校的学子们对于就业的看法不断改变,对于人生方向的选择有着更广阔的视角。
十年寒窗苦,能步入清华大学校门的人,也绝非等闲之辈。人人雄心壮志,想要有一番作为。不管是什么专业,什么方向,也都是凭着自己的满腔热血,深思熟虑的选择。
这个社会就是什么样的人才都需要有。经济方面的人才和基础研究方面的人才,对于中国都是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