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一番见解。那么,教育有对和错吗?纠结于教育的对错,本身就是错的,教育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人生,在到底是对孩子进行放养式教育,还是让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引起了颇多争论。
在一档儿童的真人秀综艺《小巨人运动会》中,我们就看到了两种教育观的分歧。作为一档儿童真人秀,里面的很多嘉宾大多都是孩子的家长了。在第11期的节目中,田亮和郑希怡就因为孩子的童年成长产生了碰撞。
在节目中,郑希怡透露自己的女儿浸浸今年五岁,目前在上的课不会有班主任开课,现在上的学其实只有一块田,就是种一下菜。按计划培养,七岁前是不会拿笔写字的,是一个很慢的过程。
而在另一位嘉宾田亮看来,这是在耽误孩子。田亮认为幼儿早教是大流,自己的孩子要跟别的孩子一样,上补习班,这是对孩子的负责。田亮这样对郑希怡说:“现在的孩子都报班,你顶得住吗?就算你顶得住,孩子呢?孩子告诉你说,我很不开心,为什么?因为别人都可以,我不行。”
但是郑希怡认为孩子不需要去比较,家长要教育孩子别人会什么不重要。郑希怡这样反驳田亮:“干嘛要和别人比,我们大人比来比去,够累的了!”
这注定是一场毫无结果的争论,因为教育没有对错,只是一种选择。郑希怡想给女儿一个自由的成长环境,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田亮想为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未来做铺垫。初心都是为了孩子,只不过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罢了。
那么,我们普通人,到底该怎么教育我们的孩子呢?
当我们看着众多明星谈论育儿经时,我们要看到他们在推崇快乐自由的教育时,他们所拥有的资本与他们为孩子兜底的能力。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郑希怡一样,让孩子七岁前不用拿笔写字。
正如之前被热议的一位清华教授和乡村教师张桂梅的不同教育观,显示了我们这个社会隐藏着的割裂。一面是让孩子成为一名普通人的随遇而安,一面是不停死磕,背负走出大山的希望。
清华教授认为家长对于教育的焦虑让成长变成了一场军备竞赛,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她觉得自己的女儿正在势不可挡的成为一个普通人。然而,事实是作为一个都是清北博士的家庭,这位教授的女儿就读清华附小,享受着中国最好的教育。但是张桂梅校长所在的云贵山区,那里的孩子享受着的是什么样的教育?都在批驳应试教育的不足,但是,远在大山的孩子,都在指望着高考和大学的奋力一跃,走出这座大山,这是她们唯一一次改命的机会。
郑希怡的教育没有错,清华教授的教育也没有错。他们只不过是从自己出发,寻找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观。
不同的处境势必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见识,我们不能被“何不食肉糜”的社会风气反教育,那些看似“民主、自由、人性”的教育观,并不适应我们每一个个体。
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拥有那些优越的条件和背景,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的上升之路就只有那一个。
所以,我们应该定位好自己,才能有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观。
编辑:zack
校对:Lei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