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了?

现在养个孩子真是越来越不容易,我身边的家长朋友,一见面十个有八个脸上都写着“焦虑”,剩下的两个写着“极度焦虑”。如果用一个字形容他们有了孩子后的感觉?那肯定是个大写的“累”!

为什么现在家长这么难做,孩子这么难管?我们的专栏作者小马君在一次乘坐高铁时,突然受到了启发,对当今父母普遍“用力过猛”的管教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还整理了大量孩子发育特点方面的干货,让父母可以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赶紧有请小马君。

作者介绍:小马君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现居美国,任职于美国最大的早教机构之一的Bright Horizon,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战经验。

如今,在方方面面都讲求一个“快”的氛围刺激下,父母对孩子的预期也正在不断提速

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耍赖皮,常见姿势就是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尖叫。这时大人通常会火冒三丈,责备道:“你怎么就不能懂事一点呢!”

可等风波过去,孩子又像天使一样粘着妈妈了,这时,妈妈才会理性地告诉自己:“我对孩子还是不够有耐心啊,他毕竟还只有3岁啊。”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其实常常都会超越他实际年龄能达到的程度,而且,家长对孩子的“预期提速”不只是中国特产,全世界都一样!美国Zero To Three (非常知名的学前教育资讯类网站)最近就做了一个调查:

父母预期:56%的家长认为孩子在3岁之前就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

正常速度:孩子在3.5-4岁才开始出现自我控制能力,而且需要慢慢熟悉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父母预期:43%的家长认为孩子需要在2岁前就懂得分享,玩玩具的时候懂得谦让

正常速度:孩子大约在3-4岁才开始真正理解分享是什么意思。

……

看吧,只能说,家长们实在太不了解咱宝宝了!很多时候,大人的反应可能是:“孩子太淘气太不懂事了”。难道都是孩子的问题吗?你有没有想过,你的这种管教是不是操之过急呢?其实,孩子的表现是带有生长发育阶段性的特点的,对孩子的管教超前,或者方式欠妥,就会超出孩子的理解能力,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你越说,孩子越不听。今天的文章我们就重点来说说父母们最头疼和关心的育儿难题:

1、要孩子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这要求高吗?

2、如何做,才能让不同年龄发育特点的孩子“管好自己”

最后,送上超级大干货“2-5岁孩子基本发展状况应该是什么样的?”,也让父母对孩子有更合理的发展预期。

孩子控制自己行为的前提是,大脑需要拥有“换位思考”的能力。

我查阅了很多人的说法,专家们对于孩子几岁开始有自我控制意识说法都不太一样。我还说更认同美国家庭心理学家Fran Wolfish的说法,他说“孩子大约从18个月开始出现控制自己行为的意识,但是这种能力发展完善需要到4岁左右。”

年龄还不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为啥让孩子“控制自己行为”这件事情这么难呢?

主要原因:孩子的大脑在3岁之前还很难换位思考。

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实验: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Theory of Mind实验。实验者给3岁不到孩子看一个蜡笔盒,然后问他,“你认为这里面是什么呀?”孩子说,“我认为这里面是蜡笔。”结果实验者打开了盒子,里面装的是蜡烛。孩子会说,“哦!原来是蜡烛!”

这个时候实验者关上盒子,接着又拿了一个米奇的玩偶,追问孩子,“如果现在是米奇第一次看到这个蜡笔盒子,你认为他觉得盒子里是什么呢?”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蜡烛!”

如果同样的问题你问一个4岁或者以上的孩子,他会告诉你,“米奇看到这个蜡笔盒子,会认为里面是蜡笔,但是打开之后,他会发现里面是蜡烛。”

这就是1年的认知差距。

3岁多的孩子会认为这个世界上别人看问题的方式和感受与他自己完全一样。正是因为没法从别人的角度理解问题,所以他们经常会出现成人眼中那些“自我控制”差的行为。

比如,曾经有一次在电梯里,前面一个小孩子突然说,“妈妈,有人放屁,太臭了!”妈妈一脸尴尬,下意识地拽了拽孩子,低声说“这么说话不礼貌。”其实我相信孩子并不理解——我说的是事实啊!怎么就不礼貌了?

既然孩子没发育到那个程度,就理解不了我们的要求是什么,大人干着急没用,高标准严要求更不可取,那怎么办呢?这么多年积累了大量跟孩子在一起摸爬滚打的经验,我总结出这么两条供你参考:

1、3岁之前,用直接的“行为展示”比“语言描述”更好

我以前班上有熊孩子,画完画儿喜欢直接把蜡笔扔到地上。一开始我按照教科书上的方法,和他讲了一堆大道理,比如蜡笔坏了别人不能画了,我们需要好好把它放回去之类的。但是效果极差,就和对牛弹琴差不多。

后来我跟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老师学到了一个特别好的方法,不用跟孩子多说什么,就是做出很伤心的表情,不管他是否依然嬉皮笑脸,我都不高兴。过一会儿,他开始慌了,想用各种办法,试图让我变开心。其中就包括:他会主动捡起蜡笔。

只要有这个正向行为发生,我就会马上扶着他的手,慢慢把蜡笔放回盒子里,接着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这时候一定趁热打铁,我会说,“哇,你刚刚自己放回去一支蜡笔了,看我们能不能找一支红色的再放回去。”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慢慢会一点点把所有的蜡笔都收拾好。

可是你别高兴得太早,下一次孩子可能依然故技重施,不过没关系,你还延续之前的做法,在他出现正面行为时积极鼓励,相信慢慢地孩子的行为就会有改善。

3岁前的孩子,成人并不应该预期他真的能够理解“我把蜡笔放回原处,别人以后用起来更方便”之类的道理,但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介入,在行为上孩子是有能力做到“看上去”懂规矩的,这一阶段能做到这样,我觉得就足够了。

2、过了3岁,强调“感受”比“强行阻止”更重要。

随着孩子年龄的发展,孩子慢慢会有换位思考的能力,到了那个时候,他就需要理解别人的感受了。再举个例子:

大家可能有类似的经历,妈妈带孩子去餐厅吃饭。孩子到了饭桌边上,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敲打各种餐具。父母面对这种情况一般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把餐具直接没收;一种是远远地瞪孩子(其实还有一种是“家长根本不管”,我们暂且不讨论)。可是有些熊孩子属于“越瞪越起劲”的,这时有没有比一顿胖揍更有效的招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其实我们仔细来思考这个问题。你想让孩子“不敲打餐具”有一个前提,就是孩子需要理解敲打的响声会让其他人不舒服。如果这种感受你不想办法让孩子真切地体会到,恐怕他是没法理解的。所以问题来了,

究竟如何让孩子能感受到呢?

我曾经看过一个妈妈的处理就非常好。

孩子敲打餐具的时候,她很快就走到孩子身边,弯下腰悄悄地和孩子嘀咕了几句。说完之后孩子先点了点头,然后笑了一下,之后果然不敲了。过了一会儿我还看到妈妈给孩子竖起大拇指,而且笑得特别灿烂。

究竟说了啥呢?

后来我问这位母亲。她说,我跟孩子说:“宝宝敲盘子的声音让我特别难受,就好像我们平时早上要睡懒觉的时候,爸爸一个人把电视机开得特别响!是不是特别让我们讨厌!我相信宝宝一定能做得比爸爸好!”这位母亲并没有和孩子说什么大道理,就是结合孩子的亲身经历,让孩子感受到敲击声给人真实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孩子在一个愉快的沟通氛围中一旦get到,理解了自然就会停止之前的行为。

在孩子的自我控制方面,父母是最容易“期望过高”,甚至“丧失理智”的,其实规则不难,再复习一下:

1、在孩子没有“换位思考”能力之前,少讲道理多使用“模范行为”;

2、当孩子有了“换位思考”能力之后,多用他经历过的事件强化他对于自己行为可能给别人带来的感受。

那么,还有哪些方面,父母容易有不太切合孩子实际发展的高需求呢?考虑到“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所以我专门搜集了资料,发现美国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院曾经出过一份不错的家长指南,罗列了每个年龄段孩子基本会出现的行为,我就挑了2-5岁的部分和大家分享,大家可以把这篇收藏起来定期复习。

也要提醒爸爸妈妈们,很多行为你觉得有问题,其实是这个年龄段孩子非常普遍的现象,恳求大家不要再催孩子“加速发展”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张图片非常有意思,主题是:现在养孩子 V.S. 以前养孩子

简单翻译过来就是:

养育指南:父母需要在孩子的学业、情感、心理、生理、营养、社交等方面都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饮食上,你不能给他吃转基因,也不能让他碰塑料制品。你需要注意培养孩子独立,但不能处处对他放纵。哦对了,如果考虑生二胎你还需要考虑时间间隔!

在我们这辈之前的父母指南:定期给孩子喂食。

哈哈,并不是说我们一下要回到解放前,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变化和特点,如今的父母们有能力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但在要求孩子之前,希望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些科学的养育观念,更多的可能是给孩子多松松绑,减减速,预期过度只会让孩子充满沮丧,提前预支了童年本该最珍贵的真实与好奇。

标签: 孩子 小马君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