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长期穿别人的旧衣服,很危险

在一些子女数量比较多的家庭里,一般会有这样的情况:不同孩子之间的衣物、鞋子甚至是文具都是随着年龄往下“溜”的。

因为年纪比较大的子女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往往刚买不久的衣服就已经穿不上了,扔了又可惜,只能给年纪小一些的弟弟妹妹穿。

当然,随着社会整体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越来越高,那些家中有很多子女的家庭,即使是刚买不久的衣服,只要子女穿不上,就不会再像之前那样让年纪小一些的孩子再去穿了。

这种情况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家庭认为应该节俭,所以依然会像之前那样一个一个地穿一身衣服,甚至还有的人会将穿不上的衣服送给亲戚。

这种行为究竟是否值得肯定呢?

当然,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讲究勤俭节约,但是当我们自己积极贯彻这一美德时,也应该注意一下孩子们的感受。

心理学家们认为,假如经济条件允许,尽量还是要避免这种行为,因为这种看似不起眼的行为,也许会对于孩子日后的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不再显著的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感觉

在心理学领域当中,有一个概念名为“控制感”,指的是个体自己内心存在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需求。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曾指出,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即为“控制感”,这种感觉比较强的个体,会更加认为自己的一生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够控制的。

这种感觉主要表现在对于自己命运、对于身边的人以及自己所处环境的一种控制能力。

我们可以试想,假如一个孩子在自己十几岁时,连自己将要穿什么衣服、使用什么物品都不能决定,那么其“控制感”便会渐渐减弱,最终变得逆来顺受。

在他人“施舍”中渐渐失去自己的价值

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是比较听话的,一旦家长表示其“应该”穿哥哥或是姐姐穿不上的衣服,那么其渐渐地就会变得有一些懦弱。

在这种过程当中,孩子内心会认为,穿年龄更大孩子穿不上的衣服,是“受到父母肯定”的行为,其内心也会愈发地认同这种行为。

渐渐地,他们会觉得穿剩下的衣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于是他们会变得愈发的不注重自己的穿着、不注重自己的外表,在生活当中不去注意自己的形象。

他们内省当中,潜藏着一种自己是一个“被施舍者”的想法。所以不但乐意接受他人的给予,有时甚至会主动希望外人对自己进行一些“施舍”,变得爱贪小便宜。

对于自己也是一样,往往不舍得在自己身上进行投资,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十分的简朴,甚至看上去会有些“惨淡”。

总而言之,假如一个人经常去使用他人用“剩下”的物品或是穿其“剩下”的衣服,那么其内心会逐渐产生一种想法,那就是自己比他人的地位稍微低一些,身边的人都是“高自己一等”的。

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那种往上进步的勇气以及想法,变得不思进取,最终也难以把握自己真正的价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过于自卑导致过度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Compensatory psychology)”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假如个体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一些不足与缺陷,那么就会对此花费很大的力气进行补救。渐渐地这种心态会形成一种惯性,即使自己已经摆脱了之前的那些不足,那也会继续之前的那种心态,认为自己在之前的领域总是存在不足。

所以对于那些儿时便被迫穿年长孩子“剩下”的衣服的个体而言,他们会在之后自己成年之后,有了自己的经济能力之后,近乎疯狂的去追求花哨的外表、名牌的衣服。即使想要得到这些需要付出很多金钱的代价,最终也不会后悔。

就是因为之前的生活使其认为自己在穿着上总是不如别人。这就是所谓的“补偿心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所谓的“暴发户”,恨不得将所有的资产都用于打扮自己,其实也是一样的心态。

所以总的来说,无论经济条件如何,假如能够让孩子有新衣服穿,那么就尽量不要让他们穿年长孩子淘汰的衣服。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