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马鞍山和合肥,同属安徽省。
在地理位置上,只隔了两小时的车程。
安徽工业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同属安徽省的工业大学。
但这中间,隔着的不是省内第二和省内第六的差距。
而是20年前多达七十分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和全国200多所本科院校。
我是安工大的。
相比于中科大、安大来说,我们当年更不愿提起的,可能还得算是合工大。
毕竟中科大跟清华北大差不多,都是国内高校金字塔尖上最“扎人”的那一段。
而安大作为综合院校,在我们的优势专业上,实力也不见得比我们强。
但合工大就不同了,因为专业对标相当齐全。
相比之下,与其说他们是在全方位都占据的压倒性优势,倒不如说在有些方面上,我们就不属于一个世界的人。
说实话,虽然嘴上不愿意承认,虽然对母校也满怀热爱。
但是在提到合工大的时候,心里多少还是会有些自卑。
或许这,就是普通二本,和985、211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客观地说,很多安工大的教授水平也非常高。
在材料、冶金、机械、化工等专业中,从院长到系主任,也是牛人辈出,成果斐然。
但是学生可以频繁得到的课外师资、科研和教学设备,都与名校不可同日而语。
举个例子。
在大学里,专家学者的演讲,都是开拓学生视野、鼓舞学生上进的绝好机会。
但是在名校和普通院校中,这样的机会几乎差出了“数量级”。
校外的专家,更多的会去名校演讲。
从名校的活动公告栏里,你可能会发现在一周的时间内,天天有专家,处处有学者。
亲眼看见领域领头人的机会,夸张点说,多得就跟玩似的。
但是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同样的专家学者能来讲一天,都够全校师生枕戈待旦一个礼拜的了。
这不是夸张。
因为直到今天,我都依然清晰地记得在大三时,一位被我们系主任赶到机场硬拉回来的材料界领军人物,在来到我们学校演讲时开篇所说的那句话:
我做过那么多次的讲演,但从来没看到有这么多人,这么早就在等着我。
安工大的学生,好!
在当时,我们都觉得这是套话。
但客观地讲,这也是实话。
因为当时在场的人群中,很多学生压根就不是材料学院的人。
甚至有不少,都是文科学院的。
之所以大伙都挤破了头地要去听,也只是想开开眼界,或多或少地与名校生拉近点距离罢了。
当然了,我这说的可能有点过于惨了。
毕竟我们虽然比不了合工大,但是二本在那时也挺吃香的,大伙也都有了不错的结局。
但是在教育内卷到了的今天,那些普通大学的大学生,可能就没那么多好运气了。
招聘会上,“非985、211不要”已经成了像点样的用人单位默认的门槛。
甚至连双非院校的研究生,有时想找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也不那么顺利。
当清华北大的硕士研究生都去学校扎堆当老师了之后,规模庞大的非名校大学生,正在变得越来越“沉默”。
我承认,非名校大学生从学术水平到综合能力,在优秀比例上都比不过名校生。
但质量不够高,数量却足够大。
难道非名校大学生的大学生涯,就注定只是“走了个过场”吗?
对于这个问题,白岩松曾在演讲中为普通高校的学生发过声。
名校生有些去国外了,但你们(指普通高校大学生)却在建设国家。
当然了,他这并不是说名校生去了国外就不回来建设祖国了。
在如今的人才回流潮中,站在更高的平台上的学生,出国进修本身也更像是一场“西游”,无可厚非。
但是名校与非名校的学历,也确实从一定程度上划分出了这些学子将来的社会分工。
诚然,我们需要名校生通过渊博的知识,去引领学术进步、指引行业发展。
但也同样需要大概率成为普通人的非名校生,去通过数量,来把普通变成不普通。
如果让这些建设国家的普通学子,也获得更多的自我提升机会,或许这样的结果所带来的意义,同样非同凡响。
因为那是标准的从量变,到质变。
从自身经历来讲,我认同白岩松的观点。
我不想谈绝对的平等,因为那不现实。
而每个人,也都需要为自己的高考成绩而买单。
但是他所说的让专家学者更多地走进普通大学,不仅并没有影响名校与非名校之间的公平,也能让校外知识和视野,在数量更庞大的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至少,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做一个更好的“普通人”,沉默而不沉寂吧。
趣谈教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欢迎关注,公号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