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扩招遭遇尴尬:宿舍不够住怎么办,非全日制毕业生就业歧视如何破?

2021年考入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新生们恐怕不能住在未名湖畔了。

北大近日发布的2021年研究生招生简章中介绍,硕士研究生宿舍区中的燕园已改为昌平新校区,昌平新校区为原北京吉利学院旧址,距离北京大学本部约30公里。

实际上,尽管2020年北大研究生招生简章中规定的硕士生宿舍区还包括燕园,但入学后申请住宿时,可选择的只有距离校园几公里的万柳公寓。

随着每年录取的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已不再为专业学位硕士生安排住宿,而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生占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超过60%。

如果不能亲身体验校园的环境和氛围,扩招之下研究生们的学习满意度又会怎样?近日,一份面向112所高校超10万名研究生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公布,对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满意率为82.7%,达到历年最高。

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满意度高于学术学位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满意度高于全日制研究生。然而现实中却出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宿舍,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职时学历不被承认等现象,调查结果与现实情况是否出现了偏差?

教育学研究生满意度最低

这份调查由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组织,今年已是连续第八次开展。2020年的调查收回了包括64所“双一流”高校在内的109253份有效问卷。

在各学科门类学术学位研究生中,军事学研究生的总体满意度最高,满意率达到 94.4%,其次为历史学,满意率为86.7%;教育学研究生的总体满意度最低,满意率只有78.3%,排在倒数第二的是经济学,满意率为79.1%。

(各学科门类研究生总体满意度)

调查显示,博士生的总体满意度高于硕士生,总体满意率为84.7%,硕士研究生的总体满意率为82.3%。

据介绍,该调查分为课程教学、科研训练、校内指导教师、管理与服务等维度,其中对校内指导教师的满意率为90.2%,远高于总体满意度,也高于其他三个维度。

这项调查中,研究生对导师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和学术水平的评价相对较高,对导师的指导能力也较为认可,对导师指导频率的评价相对较低,但满意率也达到了83.7%。

住宿只是求学生涯中的一个小问题,但也是研究生们关注的切身问题。调查显示,研究生对学校研究生管理与服务的满意率为78.1%,比总体满意率低4.6个百分点,也是四个维度中最低的。其中,对住宿满意度又最低,只有64.9%。

连年扩招下,一些名校每年录取的研究生人数动辄五、六千人,已经超过了本科新生的人数,这确实给住宿带来了挑战。

没能被统一安排住宿的学生只好在校外租房,今年8月底,一位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学院的全日制学术研究生因为住宿问题,在人民网留言向辽宁省省长求助。该学生表示,中国医科大学对该专业的研究生仅提供一年住宿,后两年住宿“按照国际惯例”需个人解决。而在外租房每年至少花费1.2万元,由于自己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承担这笔支出,有可能放弃入学机会,明年再考一个负担得起的学校。

不管怎样,研究生扩招仍在继续。北京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生招生计划4700人,增加600人,只有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由学校安排住宿。复旦大学2021年硕士生招生计划7500人,增加1100人,该校从2019级起,就不安排专业学位硕士生在校内住宿。

在9月22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说,“按照中央领导指示批示,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委,争取多方支持,积极筹措资源,强化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研究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专硕与学硕课程应不同

北大、北师大、复旦等名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无法享受学术学位研究生在校内住宿的待遇,但在调查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满意度连续七年高于学术学位研究生。

而且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课程教学、指导教师、管理与服务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学术学位研究生,仅对科研训练的满意度低于学术学位研究生。

(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各项满意度比较)

尽管如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即将进入改革赛道。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当前的实践课程无论是从学生的参与度、实习实践的时长,还是高校对于实践课程的建设来说都严重不足。”西部地区一所师范类高校研究生管理人员告诉记者。

“专硕和学硕有些课程可以是相同的,比如思政课、外语课、数理基础课等,而30%-50%的课程应当有所区别。”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说。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意见》提出,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着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这目前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软肋。上述调查显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进入实践基地参加专业实践的比例,分别只有56.2%、65.9%。

《意见》还提出,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设立“产业(行业)导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队伍建设。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通过设立冠名奖学金、研究生工作站、校企研发中心等措施,吸引研究生和导师参与研发项目。

“招生类型和导师自身能力要匹配,有的导师研究方向偏理论基础,有的偏技术应用,如果一个导师二者的能力都具备,可以同时招学硕、专硕,但如果只具备一种能力,就只能带一种类型,否则可能会造成培养出的人才‘四不像’。”王军政说。

这方面,江苏省走在了全国前列。在9月22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江苏已连续十年选聘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1601人,认定省级研究生工作站4361家,每年吸引6000多名高校导师、8000多名企业导师和数万名研究生进站开展科研活动。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受歧视?

上述调查还显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总体满意率达到86.4%,高于全日制研究生的82.3%。

这又与一些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现实遭遇出现了偏差。据报道,今年9月,一批非全日制硕士应届毕业生,在参加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古杭锦旗和准格尔旗的教师招聘时,均被以“学历不符,非全日制学历”的理由拒绝。

“感觉非全日制学生受到了歧视。”北京市某高校一名在读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曲丽丽(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同以往的在职研究生不同,曲丽丽考入研究生以前,是一名本科应届毕业生,而不是已经工作的在职人员,她因为没有被报考的全日制研究生专业录取,而被调剂为非全日制研究生。

2016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并轨招生,两类研究生都需要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入学,从而抬高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门槛,也提升了含金量。

这吸引大量应届本科毕业生愿意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上述西部地区一所师范类高校研究生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学校有的专业招收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中超过一半是应届本科生。他们与在职研究生不同的是,毕业后面临就业问题。

到了2020年,当首届并轨招生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时,在一些地区遭遇了对其学历的不公正对待。

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和落户机会。

或许正是因此,目前陆续发布的各高校2021年研究生招生简章中,越来越多的高校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只招收定向就业学生。

“也就是录取后,需要工作单位、录取学校、本人三方签署定向培养协议,毕业后学校不会给学生发派遣证和报到证。一些学生在签订协议时并没有工作,而是临时找了公司来盖章,甚至有的学校不需要工作单位签约,只要考生同意即可。”曲丽丽说。

现实中,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也存在弱项。

“有的学生甚至连论文的规范格式都不懂,能够参与科研训练的机会也不如全日制研究生多。”曲丽丽说。

“有的高校没有给非全日制研究生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大多数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在职人员,平时在单位工作,所以很少能享受到学校的教学资源。”上述研究生管理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目前,国内各高校只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招收非全日制学术。

“今后,非全日制研究生仍会以在职人员为主,因此应该侧重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和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对于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可以低一些。”上述研究生管理人员说,“或许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仍强调理论传授,这正好符合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需求,所以他们的满意度更高”。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