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心理学十大定律之贴标签效应。
二战期间,美军由于兵力不足,于是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不过,在此之前,美国政府特派了心理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训练期间,心理专家对犯人并不过多地说教,而要求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内容要求写出自己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勇敢拼搏。
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这么蠢”、“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贴标签效应”也因此发挥出了它的负向功能的作用。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骂他,只是“激将法”,是想他变得好一点而已。这样的观点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其实,“激将法”也不是不可行。只是负面消极的标签要想产生正面的效应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被贴标签者能够理解所贴的标签是不是客观、公正的;二是被贴标签者的独立性要比较强。
因为儿童的心理发育、认知能力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辩识能力都很弱,外界的影响对他们的心理素质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一个孩子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并进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为。而且,这种评价出现的次数越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塑造固化作用越强,甚至会左右终生。因此,正确运用“标签效应”对儿童进行科学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引导,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来源:一对一业务管理部
编辑/发布:赵玉环
审核:张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