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学校,往往有不成文的规定,如果中小学教师成功晋升为副高级职称后,即便教学成绩再优秀,也不能再参加任何评先评优活动。学校为什么不让副高职称的教师参加评先评优呢?能晋升为正高职称“不香”吗?这样做对学校的发展有哪些影响呢?
教学成绩优秀,参加学校的评先评优活动,直接结果是能获得相应的优秀证书,而优秀证书除了对老师们的工作肯定外,最直接作用就是晋升职称,一线教师晋升为正高职称的概率有多大?就需要哪些业绩条件呢?
一线教师晋升为正高职称的概率有多大?
2020年,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评审通过为119人,2019年为101人(详细名单可以在人社厅网站查看)。分析数据发现,2019年河南省中小学教师通过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的人员中,一线教师占61名,教研人员占12名,教育管理人员为28名;2020年河南省中小学教师通过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的人员中,一线教师占79名,教研人员占12名,教育管理人员为28名。可能是一个巧合,两年中申报专业为教育管理的教师和教研人员人数都分别是28人和12人。
2019年、2020年河南省成功晋升为正高级职称的教师中,一线教师的占比分别为60.4%和66.39%,看似一线教师占比较大,但是在河南省近100万中小学教师群体,每年只有几十名一线教师能成功晋升为正高职称,占比不足万分之一。
晋升正高级职称需要哪些业绩条件?
(1)讲授过省级基础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并获一等奖;或者主讲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基础教研部门、职业教研部门在全省范围组织的学科专题讲座2次,获得较好效果和较高评价。或者主讲过省辖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基础教研部门、职业教研部门在省辖市级范围组织的学科专题讲座4次,获得较好效果和较高评价。
(2)主持并完成省级教科研课题1项,并获省一等奖,评委会专家评价高,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在教育教学类CN学术期刊上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2篇论文以上,其中1篇为课题研究成果论文。
(3)教书育人成效显著,获得以下表彰之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受到国家或省委、省政府或部级综合表彰;或者评委会集体讨论认可的省、部级其他综合表彰。获得省级以上学术技术称号。在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中成绩突出,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6名),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及以上奖励。
学校为什么不让成功晋升为副高职称的教师参加评先评优?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晋升为正高职称的任何一条业绩都不容易获得,能成功晋升为副高职称就已经是“过五关、斩六将”,如果想晋升正高职称,如果不是特别“突出”,希望渺茫。很多时候,并不是学校不让副高职称教师参加评先评优,大多时候是副高职称教师被晋升正高的业绩条件吓到了,自己主动放弃了评先评优的机会。
应该让所有教师都参加学校的评先评优活动
成功晋升为副高级职称后,感觉晋升正高职称无望,不再参加学校的评先评优活动,其实弊端很多。
当副高级职称教师没有了奋斗“方向”,就肯定会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在一些学校出现高级职称教师看大门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教师职称“一评定终身”的制度确实存在弊端,如果对已经成功晋升副高职级的教师进行定期考核,职称能上能下,让所有教师都积极参加学校的评先评优活动,才可能是教育最该有的样子。
学校不让副高级职称教师参加评先评优活动,或这些教师主动放弃参加评先评优,都是不正确的,副高级职称教师努力工作,晋升正高级职称万一要实现了呢?不让参加或主动放弃评先评优活动,不仅对副高级教师不公平,也不利于学校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