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父亲,在教育项目最火的时候把公司卖掉,然后财富自由了。
你知道当爹的人一旦有钱,第一件想改善的事儿事是啥吗?
那肯定是孩子的教育啊,这叫“为未来投资”。
于是这个朋友就去咨询朋友,说孩子马上初中毕业,反正以后也是准备出国,就不想在公立继续读了,想去读个国际学校,好不好?
朋友说,挺好的。为人父母最向往的教育路径,都是自己没有走过的路径嘛。
他接着问,那读AP、a-level、IB哪个好?
朋友说,当然是IB好(其它国际课程体系更偏应试)。而且他朋友是个坚定的IB拥护者,并计划送娃去读PYP,于是从对个体发展、学习的素材,以及录取的走向,全面夸了一遍这个国际课程体系的价值。
他让朋友推荐学校。
朋友介绍了几所看过的学校吧。很多人在读国际学校之前,都觉得自己的教育选择会很多,但实际上公立转国际校,虽然是在上海,但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从公立转国际课程,可选的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多…
他又扫了一遍当年藤校offer的学校名单,依次筛选申请,很快他就给娃定了一所国际学校,然后开开心心地把孩子送去读书去了。
一年后,他跟朋友说,送孩子读IB就是个坑啊。
以下是他的吐槽:
1、公立读完初中转国际课程IB,时间压根不够用
先是要换一套学习方式,过去习惯被老师推着走,如今自己推着自己走;
其次考试一大堆。他们学校是需要参加会考的,所以学着IB还念着普高课程,此外还要准备考SAT和雅思。为了申请好学校,还要参加各种竞赛。
打工人996,娃熬起来周周都是711,时间还是不够用。学业繁重只是一方面,学校各种课外活动也不能不参加。
2、文科也就算了,数理化也从来不布置作业
数学让他最发愁。老师几乎不布置作业、鄙视布置作业,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应该天然会(家长怀疑这是老师不负责找借口)。好吧,事实是孩子并不会,所以只能从外面继续学。
3、钱花了不少,学术成绩没搞好
一年学费也就二十多万,但一对一辅导、各类考试,加上做项目的钱花了一小一百万。钱花了有成果也罢了,现在是钱花了,除了让娃忙到死,成绩不见显著提升。
而且,这并不是个案。他说家长群里爹妈怨声载道,每天都在如何帮助孩子取得更好的数理化成绩的道路上挣扎,偷偷找老师辅导数学,已经成了IB界公开的秘密。
听着是挺苦逼的,但也不能完全听信家长的一面之词。
对于IB老师来说,给学生布置作业这件事是否可行?大家的反馈不一。
主流的IB拥护者,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管理者反应都挺强烈。且不要说是刷题这样非常刺激感官的词汇,就是让学生一天多做三五道作业题,在他们看来都算是帮助学生作弊…
他们的观点是,只要你选择学IB就应该自带驱动力,能够没事给自己找事,能够独立思考,不懂的问题要自己探究自己去找答案。布置作业?不可能。如果你想要学习更多,就去找老师问啊。
归根结底的意思是,学不好IB是学生思想和能力有问题,而不是这套系统有问题。
IB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极致的精英教育,是国际教育道路上的掐尖和分层。
所谓精英教育,就是精英家庭群体才消费得了的教育。这里不仅仅指钱,也指孩子在过去所做的知识和学习技能储备。
所以IB这套课程才厉害,它在最顶尖的生源中做二次筛选,选出那些自驱力强、善于思考,同时还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能兼顾各种活动的精英牛娃,并帮助他们进入藤校、牛剑这些世界超一流的学校。
这套逻辑本身并没有错,教育就是一个筛选的过程,只是有不同的筛选标准。高考筛选的是分数,国际教育系统下的个性化评估还筛选家庭资源、以及投入度。
悲催的是,在中国很多家长并没有理解这套系统成功的逻辑,只是盲目把国际教育被认为是中产阶级逃离高考的一条出路。IB独领风骚,也被认为是最好的课程。
“为什么好?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中国的IB学校怎么样?”家长一无所知。他们只是单纯地相信,IB课程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对孩子“个体成长有帮助”,并带来更多学业上的成功,就跳上了这艘船。
结果,很多人在教育的道路上折戟沉沙,不能回头。
毕竟世界上再好的课程,最后拿不到成绩都是枉然。把课程说得天花乱坠,讲再多“不要把目光放在考试成绩上”的教育大局观,最后孩子还是要升学的!
这就是现实。
谈升学和分数,就是单纯的教育功利主义吗?
在耶鲁大学、西北大学两位经济学教授的《爱,金钱和孩子》一书中,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激烈的教育竞赛存在根源,说在美国,大学文凭也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收入水平,大学的教育溢价也越来越突出。也正是因为意识到这一点,美国的精英家庭开始增加教育投入,为的是保全孩子一个更好的将来。
所以,你以为一个家庭高额的教育投入是为什么?花百万读IB是为什么?
连美国精英家长都知道,他们鸡娃搞教育不是奔着去拯救全人类的,而只是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靠谱的成绩,升入一个优秀的学校。
承认教育的实用性,这本身并不丢人。但有些人接受起来就很难,他们说自己的教育目标是“对个体成长有帮助”,可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根本解决不了…
于是,就这样卡住了。
家长和孩子都很难受。想前进无能,想后退无路,就只能狂撒钞票,一边上昂贵的课程,一边买各种课外辅导。如果只是这样还好,孩子的时间捉襟见肘是真受不了。
上文那个父亲,在陪娃苦熬了两年、花了200万之后,终于痛下决心把娃送去了英国读高中。
这件事,到此就算告一段落。
教育是为谁而教?是为了孩子。可并没多少人真正关注这一点。
教育还是要讲“因材施教”。教育要讲适用性,适合不适合个体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IB毋庸置疑是一套优秀的、经过验证的课程体系,但如果家长理解不够、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盲目让孩子选择这套系统是不负责任的。
而且,IBDP学出来非常难,尤其是对从小没有接触过IB的孩子难上加难。它适合一部分精英家庭的教育需求,但却未必适合所有走国际教育的孩子。
每个人的路径都不同,用一套标准去解决差异化的教育问题是不现实的。而且,就算只从教育结果来看,通往名校的大门,也不只有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