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拙棘
本号原创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这几年哗众取宠的老师似乎越来越多了,更准确的说法也许是,以非常媒体化、商场精英化的姿态哗众取宠的老师越来越吃香了。以学术标准严格要求学生的老师常常吃力不讨好,最受欢迎的是以各种外部资源、市场头衔震慑、吸引学生,然后上课讲段子、期末成绩大放水的老师。
现在的学校大概都有期末评教制度。鉴于缺乏职业素养和基本道德的教师如此之多,这种评教制度至少有点儿兜住下限的作用,但如果唯学生口碑是从,那么大概率会败坏教育的上限。
记得本科时,一到选课周,寝室里就分外热闹,各种串门、电联,打听不同老师的放水尺度。大部分人只是大学的过客,对教学内容没什么内在的兴趣,只是来混四年拿就业准入证书走人的。如果是理工科,那么教学的内在规律的约束力也许还强点,毕竟以后要凭本事吃饭,我们文科就不一样了。因此可想而知,受欢迎的会是哪类老师。
思想先进的学生也许会说,我花了学费,老师就应该让我满意,无论我满意的标准是什么。市场经济思维深入人心,这种歪理乍听都是道理。在消费领域,我们可以承认,每个人就是自己消费选择的最佳判断者,因为大部分消费没什么内在深度,自己喜欢的就是好的,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就是好的,而最了解自己的显然就是自己。但在教育领域,我们大致承认,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内容乃至教育的功用等都缺乏理解,是社会习俗、外部制度把我们带入了教育领域。教育是一个将有待完善的人完善起来的过程,教育的目标、节奏是由教育者掌控的,对被教育者来说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后者或者被强迫,或者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愿意接受权威者的指引。
本科有位老师对动辄批判、怀疑的青年学子说,就你们这群玩意儿,先老老实实把课本读懂就行了。我们可以在接受权威的前提下,放弃在相关领域的具体判断,自觉受权威指引;但对特定权威是否可靠这一问题,依然免不了要自己判断。年轻人的心性和当下的风气都容易使受教育者过分傲慢、过于轻浮。无知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愚顽,蠢而不自知,不仅在具体知识上缺乏领悟力,更要命的是十足顽固,不愿接受真正值得追随的权威的指引,一条道走到黑。
说到教育的契约化问题,先进人士们最好想下,三本学院一年的学费是多少,再想想如果教育活动真的按市场逻辑展开的话,自己那点学费是不是能买到讲台上那些叫得上名字的人的服务。教育依然是一项公共善取向的事业,是一个共同体为了自身的维续、繁盛而设置的智识资源再生产机制。就此而言,每个人都既有权利也有义务在相关院校好好读书、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