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取决于父母的格局

Summer姐姐 / 文

最近在网上看到两条有点魔幻,但又真实的新闻:业主们组织“房价不跌小分队”,给小区里的孩子们补课,提高他们的成绩,以免因为孩子成绩不佳,而导致房价下跌。

每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会有业主在群里发言,劝说那些还在楼下玩耍的孩子家长:

“这个时间点了还不赶紧回家复习,到时候排名考差了怎么办?房价降了你负责吗?”

其实,在以房价为名“鸡娃”的背后,是被“教育焦虑”席卷的父母们。

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时候开始,就能够“快人一步”,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最起码,也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那么,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起跑线”到底是什么呢?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妈妈的勇气—引导孩子找到自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本书作者刘红燕,曾经是金融业、传媒业的高管,也是一位陪伴两个男孩成长的母亲,她的大儿子周宸立,在2018年以优异的成绩被剑桥大学经济专业录取,而且爱好广泛,钢琴、跆拳道、马术和皮划艇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刘红燕觉得,孩子真正的起跑线,不是多背几首唐诗,更不是从幼儿园就开始学钢琴,而是父母的格局。

这本书中描述了很多典型的家庭教育问题场景,以及作者是怎样和丈夫、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问题的,堪称是一本0—18岁孩子的“系统养育指南”。

作者说,她想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为那些满怀爱意、却格外焦虑的父母提供一份借鉴,从此鼓起勇气,实现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好妈妈”应该什么样?

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中,女主角金智英辞去自己喜欢的工作,全职照顾孩子和丈夫,却在好不容易外出喝一杯咖啡的时候,被陌生人冷嘲热讽为“妈虫”;因为家务太多手腕疼痛去看病,却被医生反问:“饭是电饭煲在做,衣服是洗衣机在洗,你有什么可累的?”

她放弃了事业,没有了自己,日夜为孩子操劳,却总是在被别人指摘,不是一个“好妈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对于本书作者刘红燕来说,她不善厨艺,拿手菜仅限于白水煮蛋;推辞了家委会邀请,因为工作很忙而缺席过多次家长会……儿子多多的整个小学阶段,她都是在与老人不断的争执和沟通中度过的。

甚至,她会对年幼的儿子说:“妈妈不可能全天候围着你转,家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我们都应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妈妈对你的爱,也不能仅仅用花在你身上的时间来衡量。”

在很多人的固有偏见中,她算不得一个“好妈妈”。

但作者始终认为,高质量的陪伴,胜过全天候的“保姆式”妈妈。

这么多年,她坚持做一件事,就是开拓孩子的眼界。

她利用自己有限的假期,和孩子去世界各地旅游,参观当地美术馆和博物馆,了解当地风俗礼仪,如何尊重服务人员……让孩子们在接触更广阔的的世界之后,学会如何分辨美丑,明晰自己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然,高质量的陪伴,爸爸也不能缺席。小儿子凑凑出生之后,爸爸因为工作关系每个月只能回家一次,因此爸爸会把回家的时间,全部用在陪伴孩子上。而作者也会在凑凑学龄之前,不定期带着孩子去爸爸工作的城市生活一段时间,尽量减少父亲陪伴的“空白期”。

作者认为,为人父母能提供的最好教育,都是在高质量的陪伴中完成的。

同时,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她也有一些“妙招”。

比如,她善用现代化的智能家电,来节省做家务的时间;还利用婴儿床、摇椅、推车等工具,让妈妈“多长出一双手”,进行“填沙式”的运动。

孩子在围栏里玩耍的时候,她会在旁边做做深蹲和拉伸;推着童车带儿子遛弯的时候,她也会提醒自己挺胸收腹,保持良好状态。

在各种省出来、挤出来的“碎片时间”里,她不仅锻炼了身体,每个月阅读七八本书,还为两个儿子写了厚厚的成长日志。

陪伴、进步两不误的妈妈,才是真正的“时间管理大师”。

独立,是孩子的最大底气

父母都知道,孩子终究要独立生活,但有时候却忘了在孩子能够独立生活之前,会有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的陪伴。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能否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独立性,对于孩子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能够独立生活的成年人,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孩子出生那一刻,作者就已经开始向这个目标前进了。

她让孩子独立睡在婴儿床上,帮助他建立独立睡眠的好习惯;孩子上初中之后,因为已经有了出国留学的计划,她试着让孩子慢慢地从走读生,变为住校生,为将来出国面对更复杂、更陌生的环境做好准备。

所有的生活琐事,在作者看来,都是独立教育的好机会。

让孩子在成长中更有主动权,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学会“放手“,试着去做一个“懒妈妈”。

于是,多多问她香肠需要煮多久,她会说:“我也不知道,你上网查一下吧!”

—“那么,香肠怎么样才算熟了呢?”

—“你咬一口尝尝吧。”

在“懒妈妈”的陪伴之下,多多学会了更多的生活技能,也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直接经验。

多多上高中后,向妈妈提出了一个要求:要用自己的奖学金买某个品牌的要求。

妈妈并没有拒绝他,而是去仔细地搜索了品牌信息,尊重了孩子的独立审美与品味。

当然,独立,并不等同于被父母孤立,自己完成事情和寻求他人帮助,应该成为独立教育的一体两面,缺一不可。

作为父母,应当用各种方法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愿意帮助他,同时他也有机会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

让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感觉到父母的支持,这是非常重要的。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句话听起来简单,实际上是一个需要父母时刻关注、帮扶的过程,无论是适时鼓励、帮助孩子把复杂的目标分解成具体步骤,还是引导孩子用正确的心态面对成败,都是父母的责任。

很多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帮他们解决每个具体问题,而是一起陪伴、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常见的例子:孩子的书包太重,有的家长的解决办法是,直接帮孩子拎书包;而有的家长,则和孩子一起商讨解决办法,引导孩子按照课时安排每天整理书包,将部分学习资料存放在教室,或者换一个自重轻的书包,来解决问题。

两种方法,高下立现。

有时候,作者的一些举动,会被别人解读成为“不负责任”,但她认为,一味地溺爱,才是真正的不负责任。

给予孩子选择权,尊重孩子的选择意愿,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因为自己虚荣心而给孩子造成了压力。比如事先不和孩子商量,就突然让孩子当众表演才艺,或者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只要能给自己“长脸”, 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开不开心。

切记,不要强迫孩子牺牲自己的快乐,去满足别人的要求。

当然,独立并不是父母丝毫不参与孩子的决策,而是在充分尊重孩子独立决策的同时,适当地予以引导与辅助。

孩子不是父母的产品,给孩子尊重和空间,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会他们独立决断。

养成良好习惯,写作业不再拖延

说到孩子学习的问题,很多家长的头号难题就是——陪孩子写作业,有关陪孩子写作业的段子层出不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作者说,她从来不陪孩子写作业,因为多多有着很强的自学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养成,最关键的是两种习惯的培养——高效与专注。

应对孩子做作业时的“拖延症”,她采用的方法是,放弃“看守式”监督,勤加沟通。

父母要做的,不是片刻不离地守着孩子做作业,而是要督促孩子是否专注、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同时确保不要让各种琐事,例如喝水、看电视等干扰到他做作业的进程。

她会跟儿子沟通,让孩子明白,做作业和玩游戏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了解到孩子有时候是因为畏难情绪而不想去做作业,她会及时地为孩子提供帮助——不是直接帮他解决问题,而是提出一些解决办法:保证不会额外给孩子布置作业、如果有难题不会做,可以求助父母、老师或者同学。总之,如果你快一点完成作业,就会有更多的时间玩耍了。

同时,为了激励孩子高效完成作业,作者还想办法让孩子的课余时间更加丰富多彩。她不会给孩子布置额外的作业,但是会通过给孩子推荐书,邀请他一起背诗词、玩游戏、看展览等方式,让“游戏时间”更有意义。

另外,也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心情。孩子回家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交流一下一天的感受,让孩子吃点水果点心,或者先玩一会儿,不必立刻写作业。

孩子得到了充分的休息,感受到了父母的关爱,那种不想做作业的“逆反心理”也自然会渐渐平复。

除此之外,作者认为,高质量的陪伴,是可以代替部分补习班的,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态度,比多报几个补习班更为重要。

首先,应当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而父母的高效率陪伴和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动力。如果能够帮助孩子来把握“学习”和“快乐”二者之间的平衡,和孩子一起建立好“规则”并付诸执行,才能达到让孩子主动学习、学得快乐。

“会说话”对孩子的人生有多重要

这里所说的“会说话”,不是希望孩子“嘴甜”,会阿谀奉承、巧言令色,而是希望孩子能够学会为自己的需求去和他人沟通,用正当理由来争取正当权益。

这一点,在向来内敛的中国家庭孩子的身上,尤为欠缺。有的孩子习惯了讨好大人,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有的孩子又不懂得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于是动不动就大发脾气,歇斯底里。

作者认为,应当从小培养孩子“会说话”的技能,父母就可以是他们练习“谈判”技巧的第一对象。

这一天,多多就和爸爸妈妈开展了一场关于“零花钱”的谈判。

多多提出了两种方案,A方案是爸爸妈妈每周给他50元零花钱。

B方案则要复杂得多,他列举了不同的家务劳动和“良好表现”,并附以不同金额的“酬劳”,例如定时浇花得10元,每周收拾书桌得20元,等等。

“谈判”的结果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多多在沟通过程中的收获:一是锻炼了思考能力;二是让父母能够充分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对孩子进行以“尊重”为前提的管教。

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对于父母来说并不容易,尤其是坚持“不评价”的交流,以及“非暴力”的沟通。

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对他们始终保持愉悦和期待,并向他们释放爱的信号,这才是亲子关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身为成年人,父母首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家人协作,互相提醒,这些都是帮助我们成长的好办法。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小王子》中一段我很喜欢的话:“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大海就够了。”

写在最后的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网络热搜和舆论焦点正在被“郑爽事件”所占据,人们或愤怒、或指责郑爽漠视生命和不负责任的代孕、弃养行为,也有很多人想知道,在她越来越失控的人生中,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后来我读到了一篇关于郑爽原生家庭的采访,她的妈妈刘艳是这个家庭的绝对主导者,年轻时无法成为演员的缺憾,推动着郑爽妈妈主导了女儿的人生:从小练钢琴、学舞蹈,到成都度过孤独的青春期,16岁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然后火速成名,跻身娱乐圈。

当然,这样做的代价是,妈妈失去了自己的人生,与郑爽的母女关系也变得剑拔弩张。

有一次,郑爽问妈妈:“妈,你不觉得你欠我一个道歉吗?”郑爽觉得,当演员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她一点儿也不快乐。

听到这话,郑爽妈妈觉得不可思议:“家长养育孩子,不图回报,为此失去了自己的人生,最终还要给孩子道个歉?”

文章中有一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刘艳最大的愿望,是和女儿郑爽交换人生,哪怕一年也行。”

可是刘艳忘了,女儿也希望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去实现妈妈的梦想。

在《妈妈的勇气》这本书中,作者不止一次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身为父母,你能否毫无条件地去爱那个“不完美”的小孩?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要认识到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不能同质化教育孩子,更不能用一个统一的“完美标准“去要求孩子。

我们这一代父母已经实现了认知升级,真正难以做到的,是勇敢地坚持引导孩子找到自己。

父母要做的,不是让孩子成为另一个自己,去完成他们未尽的梦想,或者成为父母想让他们成为的样子,而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而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也需要自我不断成长。

她坚信,父母有勇气引导孩子找到自己,孩子才会更自由。

以上。

你会让孩子去完成你未实现的梦想吗?欢迎留言。

「 壹荐 」

《妈妈的勇气—引导孩子找到自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刘红燕 著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 者 -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Summer姐姐

资深电视人、综艺达人

热爱一切八卦,对世界永远好奇

猫奴、吃货、爱购物

在意生活品质,更喜欢种草

坚决不过“没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导美好的亲子生活方式

文章版权归壹父母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壹父母助理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