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文达与孩子学习成长共相伴
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表示,体育课是一门课,但不是一门普通的课,而是一门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贯通性、习惯养成类课程。
近日,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1月18日,北京市教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及《北京市加强中小学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二十条措施》。
记者注意到,行动方案中,北京市教委提出要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其中一条是积极推进体育考试改革,科学设置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核)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适时推出体育考试改革方案。
北京体育考试将如何调整?
在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表示,体育课是一门课,但不是一门普通的课,而是一门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贯通性、习惯养成类课程,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让孩子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只要和这16个字无关、和改革宗旨不符的,都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北京中考一直有体育测试,已经坚持很多年。我们中考体育是40分,其中平时占10分,当年的体育测试占30分。”刘宇辉表示,之所以加入平时成绩,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日常体育锻炼,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锻炼意识。
北京是否考虑调整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未来具体将考什么、怎么考?对此,刘宇辉表示,“中央只要有要求,北京就会坚决落实。”刘宇辉透露,目前正在认真研究怎么考、考什么、解决什么的问题,“但目前为止,还没有方案出台。我们会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成熟了再出台。”
每年3月底前,北京市教委将上一年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向各区通报并向社会公示,并作为各区政府及校长、体育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依据。
1月18日,北京市教委举行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新闻发布会。会上,北京市加强中小学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中小学体育二十条”)正式公布,明确提出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小学每周至少5节体育课。
据介绍,“中小学体育二十条”包含增加体育课时、保证课外锻炼时间,培养学生每天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切实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鼓励学校体育创新发展、形成特色,多渠道加强体育师资建设等20项具体措施。
鼓励小学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中小学体育二十条”规定要增加体育课时,保证课外锻炼时间。在增加体育课时方面,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小学每周至少5节体育课,初中每周4至5节,高中每周3至5节,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
同时,学校每天要安排至少25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课外锻炼。学校“三点半”课后服务要更多地用于学生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内外各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锻炼。
在培养学生每天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上,“中小学体育二十条”提出要鼓励学生通过跑步、跳绳、球类等简便易行的运动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确保每天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体育锻炼达到1小时以上,保证每周至少3小时高强度体育锻炼。
配齐配强中小学体育教师
体育老师数量不足怎么办?“中小学体育二十条”明确提出要多渠道加强体育师资建设,各区要制定实施计划,配齐配强中小学体育教师。
学校要提高全体教师的体育素养,鼓励非体育类学科教师和班主任经培训后从事体育教学和组织体育活动。同时,各区要建立兼职体育教师专项保障机制,支持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高水平专业体育人才经过培训和考核到中小学任教。鼓励和支持各区各学校建立体育名师工作室。
针对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中小学体育二十条”提出要坚持同工同酬,合理确定体育教师的周课时量和工作总量,将组织学生开展体育课外锻炼、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竞赛活动等,科学计入体育教师的工作量。
建立学生个性化电子健康档案
近年来,“小眼镜”“小胖墩”不时见诸报端,学生的视力、肥胖问题备受关注。
“中小学体育二十条”提出要建设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作用,建设并应用好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信息平台。同时,建立学生个性化电子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肥胖、视力不良、力量、耐力等相关数据进行预警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指导。
同时,要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的全面监测、评估、干预和评价,建立健全学生全周期体质健康档案,为科学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依据。每年3月底前,北京市教委将上一年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向各区通报并向社会公示,并作为各区政府及校长、体育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