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丨“小时候学钢琴花了几十万,现在只能在公司年会表演”

中产家长,在大众眼中一直是“追求完美”

“对孩子的教育近乎偏执”的形象

于是我一度觉得,这群人如果被骂

只可能是因为又发明出了什么“鸡娃狠招”

没想到,前一阵有位妈妈

被拱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居然是因为她“不再逼孩子学乐器”

引发争议的则是她选择放弃的原因

——她在某个商场里看到了一个

正在弹钢琴的外卖员

根据讲述这件事的博主所说

这个妈妈是觉得“孩子即使学了琴棋书画

最终可能也只是个会弹琴的写字楼打工人。”

听着是不是很扎心?

尤其是对于那些

从小学乐器,如今却只能在年会上

被领导叫出来表演节目的人来说

或许是因为“被逼着学乐器”

这件事确实是一代人的童年阴影

大众复杂的情绪

最终转化为对这位妈妈的批判

“连学个乐器都是为了让孩子当‘人上人’

这家长也太功利了吧!”

说实在的,我可以理解网友的愤怒

毕竟“学习音乐到底是为了有一技之长

还是为了艺术感知”

确实是个值得讨论的议题

但落脚到这件事本身

我还挺为这个妈妈抱不平的

“给孩子陶冶情操”

这话不仅是网友会说

你看那些兴趣班的老师

每次在朋友圈晒出学生的演奏视频时

文案里总是不忘提两句“对美的感知力”

最近的电影《心灵奇旅》里

也是差不多的套路

男主角为了一个登台演出的机会执着了那么久

结果达成心愿后却怅然若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用一句热评总结主旨

“正是那些不以拿奖为目的的音乐教育

才让人在庸常生活中获得喘息的出口”。

听起来很美,也很有道理

但是如果你真的拿这套东西去跟爸妈对线

那八成会被一句灵魂质问瞬间拉回现实:

“知道你学这门乐器

花了家里多少钱吗?”

是的,不管是抱怨爸妈逼着自己学的

还是羡慕别人有才艺的

都无法回避这件事——

“贵”,一直是乐器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

现在是,过去更是

3岁开始学钢琴的Vista刘亦菲

至今还清晰记得

自己每个月4节的钢琴课学费要花掉360元

而当时爸妈的月平均工资只有不到1千块

当她怀揣着一颗愧疚的心

向妈妈表示感谢时

又被无情地纠正:

“哪儿有1千多,我当时的工资只有400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轻松花掉家庭收入的一半

这还是五线小城市的价格;

如果换成省会城市里有点名气的老师

45分钟200块的价格也不少见

即使就像有人说的“学着玩玩”

前提也得是家里有乐器

而买乐器,往往是更加让人肉痛的事情

一把萨克斯3000元,一把二胡4000元

一架钢琴动辄上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徐小姐至今还记得

17年前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小提琴时

捧着那个价值8000块的盒子

有多么胆战心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前一阵有部分省市宣布

把音乐纳入中考成绩

当时争议的重点就是

“让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怎么办”

尽管大家后来发现考试形式大多与乐器无关

但至少证明

——“学乐器很花钱”的印象

至今都深深刻在90后的脑子里

更不要说在这条漫长的艺术道路上

靠钱铺路只是第一步

每个被音乐梦想折腾过的家庭

都经历过更具体的鸡飞狗跳

从小学古筝的阿修回忆

老家县城当时根本没有古筝老师

妈妈每周末都要带自己

在长途巴士和公交车上辗转几个小时

去最近的地级市上课

有一次因为天色暗出门又急

两个人差点一脚踩空掉进没盖子的下水井里

至于平时的练习

那更是一场大型伦理惨案

“一到晚上七八点钟

楼里就是孩子们乱七八糟的演奏声

此起彼伏的哭声,和与家长的吵架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因为楼板隔音不好

还常常要跟楼上楼下的邻居交涉

别管是小提琴、长笛还是手风琴

练习开始后的五分钟内

绝对能招来楼上敲水管的抗议

说实在的,都不谈什么“演奏家梦”

就算仅仅把学乐器当作爱好都堪称是一次苦修

全家人的时间、金钱、精力

这么多沉没成本砸进去

却要求家长“抛掉执念,以艺术熏陶为主”

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

更何况大多数人其实一早就认清了

自家孩子没什么天赋的现实

想要的也并不多:

“不图你以后能走音乐家的路

但好歹给我考个级回来吧。”

既然学乐器这么苦

就不能及时“止损”吗?

但问题在于,做选择是很难的

家长帮孩子做决策更是碰运气

如今我们会被弹钢琴的外卖小哥感动

并相信“靠热情支撑的爱好”才是最美好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是别忘了,要判断出孩子

到底是短暂的新鲜感还是真的感兴趣

可比登天还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乐器大多需要长期的练习

而自律能力尚未发展成熟的儿童

很难在枯燥的重复中获得持久的快乐

很多人回忆起

童年对音乐第一次产生厌烦情绪

都仅仅是因为小伙伴们写完作业就能去玩

自己却还要在乐谱前坐上两个小时

有父母抱怨“学什么明明也是孩子自己选的

结果几年下来学成了仇人

天天闹着不想去上课”

而这背后的矛盾其实是

有关到底该坚持还是该放弃的问题

没人能给家长们一个百分百正确的答案

再加上前期已经投入了很多金钱和精力时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好了呢。”

同样是“骑虎难下”

另一种情况则更为复杂

的确有家长开始是抱着

“陶冶情操没坏处”的目的来尝试

但最后几乎都迅速陷入了对考级、拿奖的执着

我们很难归咎于功利心和意志不坚定

因为国内针对儿童的乐器教育

一直以来都与巨大的诱惑共存共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四重奏》剧照

在2008年之前,一些特定乐器门类

只要在业余考级中拿到最高等级证书

就能在中考和高考中获得适量加分

对于经济条件尚可的父母来说

这就像是挂在眼前的大馅饼

是让孩子“弯道超车”的最佳渠道

尽管后来因为考级市场乱象频生

各省市渐渐取消了艺术考级证书加分

但在家长们的心目中

乐器与升学的关系从未彻底脱钩

“邻居家的孩子在国际比赛中拿了一等奖

后来获得了名牌大学的自主招生资格。”

“同事的侄女学了一个冷门的乐器

中考时直接被免试录取了。”

这些传闻真假难辨

多少都带有一些演绎色彩

但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诱惑下

掌握决策权的家长真的很难保持理智

外人会嘲讽“看什么能加分就让孩子学什么”

但当事人却往往只有一个简单的理由:

“既然最后都会厌烦

那为什么不干脆学个有用的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只不过更可怕的是

随着学乐器越来越普遍

“有用”的标准也在水涨船高

以前还只是为了给孩子的考学“开点挂”

现在就连进高档幼儿园

都恨不得要先把萨克斯练到业余五级

对乐器门类的挑选也越来越刁钻

去年曾有人总结过

中产家庭的“乐器类鄙视链”:

冷门又昂贵的管风琴、竖琴、大提琴遥遥领先

而普及率更高的钢琴则位居最后

固然有优越感的原因

但同时也有务实的考虑

毕竟大多数家长在第一次决定

让孩子接受艺术熏陶时

就会得到建议“学乐器最好学点冷门的”

学的人越少,竞争就越小

就越容易出成绩

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有用”

所以你看

实在没必要责备开头的那位妈妈“过于功利”

甚至换个角度来看

——明明知道学乐器的收益是不可控的

却还愿意投入心血

本身也是一种“不计代价”的表现

我们常常习惯于把“鸡娃”的家长

看成是一台台疯狂而又冷静的“性价比机器”

永远都在精密地计算孩子未来的每一步

但也总有人只是想给孩子提供多一个机会:

“万一呢?万一派上用场了呢?”

如今已经成为琵琶老师的夏小姐回忆到

爸妈就是因为她从小就学习不好

才说什么都要让她把琵琶坚持下去

这样,就算不能像别的同学那样

按部就班地升学

也能有一条能走通的人生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就算是局限在乐器教育本身

国内家长的这种“强按头”方式到底利弊几何

本身也是因人而异

就像有人会对当年不愉快的练习经历耿耿于怀

至今都不会再碰那个乐器一下;

也有人认为正是爸妈的坚持

才让自己有了一个

能够寄托心情的业余爱好

至于更多曾被乐器折磨过的90后们

练习时的枯燥、跟爸妈吵过的架

考级前的紧张、演出前的郑重其事

都早已成了一段有点遥远的回忆

而唯一的情绪共通之处可能就是:

当初为了学它耗费了那么大精力

但最后好像也并没有什么用处

电影里往往不是这样演的

那些曾经为音乐付出过努力的人

就算变成了生活困窘的小人物

也总会有一刻在舞台上发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缝纫机乐队》剧照

而《心灵奇旅》中的男主角

也是在真的实现了他登台演出的梦想之后

才悟到了平凡生活的真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情节高潮

也没有什么反转

那段学乐器的时光

无论是来自于家长的催促

还是出于自己懵懂的“艺术梦”

最终往往也都变成了生活中

可有可无的一部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会拉二胡的瑶瑶上一次拿出自己的琴

还要追溯到前年的公司年会;

她带着两个其他部门的实习生

在舞台上尴尬地拉了一曲《赛马》

现场放的还是提前录好的录像带

更惨的则是隔壁工位那个

学过5年手风琴的同事

——要不是五条人让手风琴又秀了一次存在感

这门技能都快变成“时代的眼泪了”

Vista刘亦菲的妈妈有时候会感慨

当年为了陪她练琴

花掉了自己几乎全部业余时间

如今也没学出什么名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年轻网友对于

“学乐器是为了让孩子享受艺术”

这种话如此赞同

可能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安慰罢了

我们总是愿意相信

这场充满仪式感的“艺术朝圣”

多少能给人生留下点什么;

只可惜不论是为了陶冶情操

还是有一技之长

最后多半都是要失望的

厚积薄发大概只属于少数勤奋的天才

所谓的“艺术细胞”更是全凭运气

在从未降温过的乐器教育领域里

——花钱出力却徒劳无功一场空

大概才是更常见的结局

你或者身边的人童年认真学过一门乐器吗?

后来怎么样了?

在留言区聊聊吧~

标签: 乐器 音乐 中考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