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不能当“第一名”,不然到了初中和高中就没了后劲,真的吗?
很多家长回想自己小时候,发现曾经小学的优秀生,随着升学反而变得平庸了起来。
因此,有人说小学还是不能当第一名,否则会没有了后劲。
实际上,真实的原因是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每一个阶段,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都在发生巨变,而有些孩子不适应,最终失去了竞争的优势。
在小学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发现,只要记住老师讲的内容,就很容易拿高分,而这个阶段,很多记忆力好的学生,就成为了小学时期的优等生,甚至有些孩子在小学一直都是班里的第一名。
可是,当上了初中,那些曾经在小学非常拔尖的孩子,有些就感到了非常吃力,甚至有些学生也认为是在小学时学得太猛,导致自己的后劲不足了。然而,没有谁告诉他们,实际上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的赛道已经发生了变化。初中的学习,已经不是只靠着单纯的记忆力就能够成为学习中的优秀者,更多需要理解,甚至举一反三。
而且,随着孩子再次初中升入高中之后,这种情况就会更加严重,反而曾经徘徊在第三四名的学生,突然变得非常优秀起来,成为了一匹黑马。
那么,小学的第一名到底能不能当?
笔者以为作为家长,在小学阶段应该看淡学习分数,将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上,为孩子以后学习不断切换赛道而做好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学生的成长,千万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即便是前期抢跑在前,以后还会因为“体力不支”再次落后。甚至有些家长“拔苗”过度,导致孩子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反而得不偿失。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教育机构为了满足家长对孩子分数提升的渴望,可能会使用这种“拔苗”手段,让许多孩子赢在当下,输在“以后”。
因此,笔者以为小学的第一名,不要强迫孩子去当,家长更要淡化孩子的成绩,更倾向孩子思维的培养。不要每次因为孩子做错题就发火,其实有些孩子可能在寻求另外一种解题思路,而这也是发散思维的开始。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思维比知识更为重要。
或许,对于小学生而言,当不当第一名,并非是孩子学习后劲不足的原因。关键的是,小学的第一名是靠着什么获得的,这也许才是关键。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更有潜力?
笔者以为,那些脑袋里有“为什么”的孩子,尤其是能够去自主寻求答案的孩子,是具有巨大的潜力的。因为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对于老师教授的“知识”进行思考,也会在遇到现实中的问题时,依然会积极主动地思考。
相信,被苹果砸中脑袋的人很多,但是能够像牛顿那样思考的人,却寥寥无几。可见,学会思考有多么重要。也许,一个记忆力超强的人,能够记住过去许多经验,他可以成为一个历史方面的学者,也可以成为一个文学家。但是,想要靠着记忆成为科学家,那可能会非常困难,因为科学往往要面对的是“未知世界”。
因此,小学成绩好的学生,值得肯定。但是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却未必没有骄傲的资本。有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可能记住了老师的知识,但是他们更愿意探索没有讲授的知识。
那么,对于家长和老师,你们是喜欢一个听话的孩子,还是喜欢一个爱思考的孩子?
如果老师告诉孩子,顺着这条路就能够回家,可是有些孩子走了另外一条路,那么走另外一条路的孩子错了么?
这或许,才是当代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