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高中生H,本来懂事听话、性格温顺,但随父母近入大城市后,成绩下降很快,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有沉迷手机的行为。于是父母两人苦口婆心地说服教育,又控制了他的手机不让他上网。
本来以为他应改过自新开始专心学习了,可谁知有一天半夜子时,他在父母睡党之后,从窗户跳出去到网吧玩了一夜,早晨又趁父母没有起床就悄悄回家背上书包上学去了。要不是门卫告诉他们,他们还被蒙在鼓里。父亲决定“动用家法”,狠狠地揍了儿子一顿。母亲觉得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到心理门诊求助。
医生询问发现,H的父亲是工程技术人员,母亲是公务员,家庭条件好,家庭气氛也比较融洽。来到大城市后,夫妻两人的工作压力都变大了,再加上人生地不熟,心情也一直不好,就很少与孩子交流和沟通。
H也不适应新的环境,既不喜欢给他上课的某些老师,也与同学相处得没有以前那么好,很少与同学往来。而在网上,他不仅能与老朋友聊天,还能找到有趣的新朋友。
正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和孤独寂寞这一隐藏在人们视野背后的隐形推手,将H推进了感到新鲜刺激、可以倾诉宣泄的电子屏幕前。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的普及,手机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和欢乐,但也给一些人带来了一种时髦病——手机成瘾综合征,它是指人们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手机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拔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其判断的基本标准主要包括4个方面:行为和心理上的依赖感;行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基本丧失;生活的正常秩序被打乱;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迷恋手机的人,由于对手机形成了深度的依赖,在操作手机上网时,他们会长时间地持续下去而乐此不疲,如同其他类型的成瘾行为一样,不能自制;而且一旦离开,他们可能会失魂落魄、烦躁不安和无所适从。显然,这些行为特征与其他成瘾行为一样,都属于心理病理行为。
如果中止了这种满足,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人焦虑不安甚至痛苦程度严重者,性格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比如自私、说谎、不关心他人对社会失去责任感以及注意力难以集中、失眠或者昼夜节律颠倒等。
对于沉迷手机的青少年,父母不仅要及时知道孩子上网的情况,在时间上进行控制,还应该懂一点网络基础知识,为孩子安全上网发挥一些指导作用或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比如安装过滤程序或“防火墙”,可以屏蔽黄色网站;可以搜索查找孩子经常去的网站和聊天室;给孩子提供一些适合他上的网站和聊天室等。
如果家长掌握了一定的网络操作方法,还可以多和孩子一起利用网络查阅信息,一起交流分析,这样既可防止孩子躲开父母的视线上不良网站和聊天室,还可以在一起上网浏览、聊天、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增加感情,增加共同语言,增强自己的发言权。
上网成瘾的人应该在每次上网前,花两分钟时间想一想要上网干什么,然后把具体要完成的任务列在纸上。不要认为这个两分钟是多余的,它可以省10个两分钟,甚至100个两分钟。
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消极情绪的工具。借网消愁、愁更愁。逃避问题并不代表着解决问题,当几小时后,问题仍然在那里。所以,碰上了问题要想办法试着去解决,不要惧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