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加洛医生开了一间特殊的诊所,他的诊所收治的病人都是稀奇古怪的。
有的病人是只穿了一条内裤的男孩,笑得像机枪一样;有的病人是把脸遮得严严实实吃枕芯的女孩子;还有的是耳朵里塞着食物的男孩,嘴里说着听不懂的奇怪的话……
但布加洛医生都没有把这些当作是难题,因为他可以用音乐来治愈这些病人,只要选对曲子,用对“剂量”,病人就能痊愈。
迄今为止,布加洛医生还没有见过用音乐治不好的病人。
直到有一天,他碰到了一个棘手的病人,一个712天都没有笑过的女孩——蓝蓝。
布加洛和妻子想尽了办法,还是没有办法让蓝蓝重新笑出来。
明明她心里是想笑的,或者她感觉到很有趣的事,却总是笑不出来。
蓝蓝丧失了笑的能力。
这是丽莎·尼科尔〔澳〕(Lisa Nicol)所著的儿童小说《不会笑的孩子》中讲述的故事。
在书中,读者会慢慢发现,蓝蓝是一个很有教养,又很温柔善良的孩子。
她的父母都很爱她,家庭环境也很优越,可是,蓝蓝就是丧失了笑的能力。
随着故事的发展,蓝蓝不会笑的原因慢慢揭开,原来这是一个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失了父母的陪伴,从而引发了怪病的故事。
不用多说,造成蓝蓝生病的原因,就是来自家庭的问题,这是很多家庭都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孩子成长中的不可避免的伤痛。
如果这本童书只讲了孩子成长中,父母缺席的陪伴,或者让父母幡然醒悟,从此开始陪伴孩子,最后大团圆结局。
那么这本书就只会流于俗套,甚至被读者所厌弃,因为在实际生活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很多子女在长大后,鼓起勇气对父母说出心声,绝大多数父母只会否认自己的失误和漠视,甚至勃然大怒,指责子女白眼狼。
这是很多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很多人甚至因此一辈子都无法走出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
这本小说以布加洛医生的音乐疗法作为一个切入口,让这些在原生家庭中受过伤的孩子们,在音乐中得以释放情绪,最终自我疗愈。
小说给读者的最大启示,也就在于此。
很多时候,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和解,就是与自己的和解。
自我疗愈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
当我们发觉自己不对劲的时候,被沮丧、抑郁、颓废等负面情绪占据内心的时候,我们不是失去了自愈的能力,而是放弃了这种能力,忘记了只有自己才能治疗自己。
就像书中的蓝蓝一样,她失去了笑的能力,其实就是失去了这一份能力。
所幸,书中的蓝蓝,在音乐的陪伴下,不,不仅仅只是音乐,还有布加洛医生和其他人一起,用爱心,最终让她找回了这份能力,治疗了自己。
原生家庭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但是,一个人内心的强大,也是无法估量的。
除了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还能用其它手段,去修复曾经受到的伤痛。
如果我们无法改变父母和过去的经历,至少,我们还能向别人求助,还能依靠自己内在的力量自我修复,虽然这个过程会比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