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校都有所谓的提高班,尖子班,这些班级的成绩远超过普通的平行班,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这类班级的学生都能取得极好的成绩。
纵观这些“尖子班”的学生家庭,就会发现一个极为类似的现象,这些班级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来自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
这并不奇怪,相对而言,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也比较重视,各方面投入也相当大,有这个成绩自然不足为奇。
但如果把农民工子弟中的优秀学生集中在一起,组合成一个贫民版的“尖子班”,是否也能有同样的成绩呢?10年前,北京有人已经做出了尝试。
l青云计划的设立
中科院心理所教授刘正奎出身于农村,对于农村打工家庭的孩子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的现象非常痛心。
通过他的努力,三辰集团董事长孙文华出资1000万元,北京八中的名师赵大恒加盟,助力贫民家庭的“尖子班”青云计划正式启动。
赵大恒是北京八中的名师,他带的少年班高考均分高达620分以上,对于如何培养少年天才,有着丰富的实际经验。
第一批青云计划的学生,从近千名的报名者中,选出了24位学生,全部符合“智商较高”以及“家庭贫困”这两个特点,2009年秋天,青云班在芳草地小学开学了。
l2个世界穿梭的少年
芳草地小学,可不是普通的小学,这里曾是外交部子弟学校,也是全国第一所公办的国际学校,档次一点也不低,而青云班的24个孩子,在这里占了一整层楼。
24个孩子,8个女生,16个男生,他们智商超群,他们家庭贫困。在学校,他们得到第一流的教育资源,享受最好的软硬件设施,用孩子们的话来说,就是美好得不太真实。
学校除了正常的教学外,开阔眼界,激发创造力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每周他们都会花一个下午的时间,离开学校,走进自然。他们去过北京各个景点,了解这些历史文化,他们去过天坛,去过洱海,爬过泰山,也进过人民大会堂。
但学校并不提供住宿,他们必须每天自己来学校上学,也必须帮助家庭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甚至是帮助家庭打工。他们的生活,是在“两个世界”穿梭。
l3年小学的“财富”
2012年,第一届青云班小学面临小升初,恰好东北师大附中在朝阳区建立了一所分校,接受了这批青云班的孩子。
3年小学给孩子们打下了扎实的底子。他们的英语学的是新概念,比普通小学的难度高出一大截,他们的数学底子和难度也远超过同龄孩子。他们甚至还提前学了物理。
更难得的是小学的3年生活给他们留下的远远不止超前学到的知识。这些孩子极其自信,他们见多识广,他们眼界开阔。
在初中,即使学校里来个博士讲课,他们也并不惊叹,他们在小学阶段,早已经见识得太多太多。
l高中的选择
然而到了高中,户口成了大问题。这些孩子没有北京户口,他们只有两条路,要不回原籍读高中,要不在北京考职校。
在这个时候,新东方的俞敏洪伸出了援手,新东方国际学校接受了这批孩子。国际学校学费高,在那个时候,一年十几万,俞敏洪给打了折,学费由项目方来出。
进入国际学校,准备留学。对这些孩子来说,无疑是相当刺激的。他们会看到比以前更广阔的世界,同时他们也真实感受到了出身和金钱的重要性。
在学校,他们属于另类。他们是农民工的孩子,他们平时的生活水准和其他人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各种对比无处不在,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一次次的冲击。
l出国的各种变动
这些孩子们相信,他们可以去美国念大学,他们梦想着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名校,他们从高一就同步美国高中的课程。
按照流程,高二考托福,然后准备申请资料,然而变化接二连三的出现。首先他们得到通知,中止对美国大学的申请。
西澳大学的校长去了北京,对孩子们的成绩满意,愿意给全班奖学金。项目组认为,为了让全体学生都出国,西澳大学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学校给的奖学金抵扣了学费,项目组给的贷款支付了房租,但生活费需要家庭来承担,或者由自己打工挣钱,这笔钱每年大概人民币5万元左右。
然而正是这5万元,难倒了一半人,对于贫困大家的学生来说,每年5万,这不是个小数字,最终一半人放弃了留学。
他们有人回老家上了技校,有的直接走上了工作岗位,也有的人从高一开始重读,重新参加高考,最后上了大学。
一些思考:
作为一个教育的尝试或者案例来说,这无疑是不成功的,尽管项目方尽了一切力量希望做到最好,但结果并不理想。在这2个方面目前属于无解的状态
l离开项目组资助,这些孩子能否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l出国留学对贫民子弟来说,是否是最好的出路?
很明显,没有家庭的经济条件支撑,这些孩子很难得到一流的教育资源,更不太可能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
严格意义上来说,青云计划最成功的阶段是小学,这也是消耗资源最少的阶段,到了初中,已经在吃老本了,高中更是走上了国际教育的路,也是最耗费资源的路。
教育,除了学生的个人天赋外,本质上还是资源的堆积和利用。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了,如何让寒门学子拥有平等的教育权利,是整个教育界都应该思考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