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舆情参考 2021年第1期(总第168期)

点击“高等教育传播”关注我们

1

舆 情

破立并举健全高校人才评价体系(人民日报)

不得简单以刊物、头衔、荣誉、资历等判断论文质量,不得过分依赖国际数据和期刊,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导师岗位选聘、人才计划申报评审的唯一指标……不久前,教育部发布《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10个“不得”,对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要看到,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一定程度存在,亟待从制度层面进行补强、从治理层面加以规范。此次《意见》从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导向、严格底线要求、优化评价方式、加强学风建设、健全长效机制、开展专项整治等七个方面作出全面部署,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和问题导向。要求各地各高校对“唯论文”问题专项整治,开展学风教育和警示活动;在职称评审、项目申报、成果奖励等方面对学术不端行为加大惩治力度;健全质量监控机制和退出机制,杜绝“关系稿”“人情稿”……划出红线,打出“组合拳”,可见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的改革决心。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需要各地各学校制治结合、破立并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和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必将有利于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高校“错峰”放假 让学生的返乡路更顺畅(中国青年报)

出于疫情防控需要,近日,各地多所高校宣布提前放寒假的消息,尤其是北京、河北等报告病例较多的地区,高校紧急调整期末安排,提前让学生离校。按照“错峰”原则,让学生分批有序离校,视疫情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放假安排,在当前的防疫形势下无疑是必要的。

学校宣布放假,不是学生离校工作的结束。由于大学生流动的跨地区性,实现学生从校门到家门的平安抵达,才是离校工作圆满完成的节点。受交通管控影响,一些大学生离校以后的返乡路比往日多了波折,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发动智慧,尽可能提供方便和支持。据河北媒体报道,石家庄有教师和家长组织了“学子回乡群”,在公共交通停运的情况下,为从外地返回石家庄的学生提供接送服务。也有网络视频显示,有志愿者为滞留在当地的大学生寻找临时落脚点,帮助他们安顿下来。

高校掌握学生信息最全,理应在联系和帮助学生方面承担主体责任。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和辅导员要及时掌握离校学生动态,实现“一对一”的情况沟通。对于因故滞留的学生,要及时伸出援手,在必要的情况下做好承接。

政府部门、高校和社会志愿者要联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平安返乡,更细致周到地做好留校学生的假期工作,是教育工作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社会可贵的温暖与体恤。大学生群体是防疫抗疫的重要组成力量,也是需要关怀和保护的群体。让每一个学生的返乡路走得顺畅,是社会应尽的责任。

论文抽检鞭策学子踏实求学(中国教育新闻网)

近日,教育部印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要求自2021年1月1日起,启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试点工作,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对象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学士学位的论文,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本科生论文抽检是督促大学生扣好学术规范扣子的悬顶之剑。本科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论文答辩后学生或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劳动者、建设者,或继续深造成为准科研工作者。因此,遵守学术规范,是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底线要求;遵守学术诚信,是对大学生诚信为人的基本品质要求。本科论文随机抽检制度好似利剑高悬,形成强大威慑,鞭策学生诚信为本、踏实求学,督促学生遵守基本学术规范,有助于其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帮助学生扣好学术规范的扣子,高校、任课教师、指导教师、教育行政部门都是严把学位授予关的把关人。优秀学风建设是高校办学过程中的不懈追求和永恒主题,是检验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标尺。高校作为学位授予的第一单位,要将学位论文当成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来抓,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制,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使优秀学风建设内化成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要压实任课教师教书育人责任,制定有利于教书育人的考评机制,突出教育教学业绩贡献。增强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责任,改变以往对指导本科论文“不屑一顾”的偏见,严格把控论文质量。教育行政部门是论文抽检的组织、监督者,对不能保证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学校、教师、学生,要提出问责手段,加大问责力度。要将抽检结果作为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本科专业认证的重要参考依据。

健全论文抽检制度,使学位授予严起来,意在引导鞭策大学生诚信做人、踏实求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有扣好、扣紧、扣实学术规范的每一粒扣子,才能让学子的人生之路行稳致远。

毕业生就业质量,不必只看眼下的“钱景”(科技日报)

岁末年初,多所高校公布了去年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在围绕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数据中,薪酬状况成为媒体和网友关注的焦点。还有第三方机构根据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制作了高校薪酬指数排名,大有以此作为高校排名依据的架势。

薪酬状况关系到劳动者的生活幸福感,公众关心毕业生薪酬无可厚非。不过,薪酬仅仅是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一个指标,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单位性质、未来提升空间等都是就业质量的体现。将注意力片面地集中于薪酬,无法客观描述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真实情况。况且,受调查的毕业生并不是全部,相关数据会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从根本上看,应体现出毕业生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一些岗位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深远,但眼前的薪酬回报可能并不是最高的。比如,青年科研工作者在事业起步时达不到“大富大贵”,年轻人到基层工作更要经受各种困难的锤炼。但是,他们现在和未来能够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可能远远超出薪酬上的数字。

谈钱不可耻,一份不计较收入的工作是缺乏保障的,毕业生薪酬状况当然是就业质量的体现之一。不过,科学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既要在宏观尺度下比较高校的培养水平和综合实力,也要看见每一个个体的努力。无论如何,每一个人为理想奋斗洒下的汗水都不应该被辜负。

2

参 考

Z世代2021最大期许:国泰民安(中青校媒)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Z世代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舞台,战“疫”一线、抗洪一线……越来越多的Z世代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他们的身影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近日,中青校媒就“再见2020,你好2021”话题面向全国1725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受访者中98.14%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民共同战“疫”是他们2020年印象最深的社会事件。其次,全国高校以网课形式教学占71.65%,全国人民共抗洪灾占24.29%,排在第二和第三位。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对于“2020年,你认为自己最大的成长是什么”这一问题,受访者中66.11%认为自己经历许多大事后变得成熟,64.10%表示自己学会珍惜拥有,27.22%表示找到了更丰富的生活方式,23.52%表示自己在国家需要时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

新的一年,Z世代对自己有着各式各样的期待。中青校媒调查显示,56.85%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学业更上一层楼,41.94%希望在实践中获得专业技能成长,36.87%希望学会珍惜拥有,32.93%期待自己能够实现更加丰富的生活方式,28.94%希望成为在国家需要时有所作为的人。

除了个人期许,Z世代对社会生活也许下了一份新年愿望。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中81.76%表示国泰民安是其最大的新年愿望,科技发展紧随其后,排在第二位,占受访总人数的41.77%。之后依次为:就业政策友好占40.68%,高等教育体系完善占35.10%,环境更好占27.10%,智慧城市建设占25.74%,基础设施便利占24.12%。

报告:海归加速回流 去年国内求职的海归人数增33.9%(中国新闻网)

1月7日,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0年,在国内求职的海归人数同比增长33.9%,留学生回国求职同比增长67.3%,二季度同比增幅更是高达195%。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人才红利优势凸显,国际化人才也在纷纷回流。

在这一大趋势下,加上2020年疫情及国际关系变化等因素的助推,海归回国潮流加速。报告显示,2020年,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即有意在国内发展的海归人才数量较2019年猛增33.9%,增幅远高于2019年(5.3%)、2018年(4.3%)的同比增幅。

学生群体的回流趋势更为明显。报告称,2020年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着手回国就业的留学生(当年毕业的应届留学生)人数较2019年猛增67.3%。具体到每个季度看,在全球疫情爆发后的2020年第二季度,回国求职留学生人数同比增幅更是高达195%,可见疫情对留学生回国决策起到重要影响。从具体留学国家的分布看,来自美国、加拿大两个北美国家的留学生有回国发展意向的同比增速最为突出,分别达到86.8%、84.7%,英国留学生回流人数也同比增长69.4%。

报告还指出,依托区域经济水平发达、基础设施完备、国际化程度高等优势,一线城市与新一线城市更具有海归人才吸引力。一线城市为海归回巢大本营,吸纳了45.1%的求职申请,新一线城市占比均在3成。

具体看,海归投递前十的城市吸纳了64.2%的海归就业需求,其中排名前二的北京、上海两城合计占比超3成,深圳占比8%。新一线城市杭州对海归的吸引力与广州不相上下,均在5%左右。成都、南京、苏州、天津、武汉等新一线城市依靠较强的发展潜力与引才政策,也促使海归人才积极奔赴。

3

舆情指数

1月上半月,“寒假安排”、“就业薪资”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舆情热词。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各地多所高校提前放寒假,以帮助大学生平安返乡。同时,细致周到地做好留校学生的假期工作,是教育工作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社会可贵的温暖与体恤。岁末年初,多所高校公布了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其中薪酬状况成为媒体和网友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舆论认为不能只看“钱景”,因为薪酬状况只是就业质量的指标之一,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单位性质等,也是科学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维度。近期,教育部印发一系列文件,彰显出国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心,赢得舆论的广泛好评。同时,也引发了媒体、公众对“健全高校人才评价体系”、“鞭策大学生诚信做人、踏实求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话题的探讨。

主编:王保华

执行主编:申金霞

责任编辑:胡羽、李霁堃

● 微信号 : 高等教育传播与舆情监测实验室 ●

● 新浪微博:@高等教育传播与舆情监测实验室 ●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