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对家庭教育的定义出现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辞海》当中,将“家庭教育”定义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
在中国,家庭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扮演着很重要的地位。从古代起,以家庭为单位的教育就贯穿了一个人的成长。因此流传了岳母刺字、孟母三迁、二十四孝等历史佳话。
近代以来, 许多爱国人士以家庭为依靠,参与到实业救国、科教兴国、习武救国等行动中,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每个时期、每个家庭都绕不开的话题。
虎父无犬子
杨振宁和李政道作为第一个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五十三年来科学界、史学界、哲学界及新闻媒体有关杨振宁研究的著作、论文、报道和杨振宁传记等文献资料数不胜数。
最初我们对他的了解局限在他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研究成果上,后来也有学者对其科学思想进行不同侧面的研究和分析。
如今98岁的杨振宁,在他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他对于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他有三个孩子,却都是与自己的父亲从事着不同的工作。
也许我们会觉得杨振宁先生已经在物理界创下了辉煌,他的后代就会在自己的庇护下享受安逸的生活和工作,但是他们现在都在不同的领域绽放自己的光芒。
长子杨光诺,作为杨家的长孙,他的出生被给予了厚望。身在纽约的夫妻俩第一时间写信告诉家中的长辈,于是杨振宁的父亲给这个孩子取名“光诺”。
后来,计算机领域慢慢地发展起来,这个新奇的技术吸引了杨光诺的注意,于是一心投入到计算机的研究中。
杨振宁夫妇也是极力支持孩子的兴趣和想法,加上杨光诺本来就拥有一个聪明的头脑,他毕业于美国的密歇根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现在的杨光诺已经是美国计算机行业的一名精英。
次子杨光宇出生于1958年,他也是跟随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成为了一名化学工业分析研究员。在化学领域也是小有名气,同时,他继承了父亲对于物理方面的喜爱,自己也对天体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
虽然不是作为他主要的研学方向,但是他经常会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通过望远镜观察星空,还发现了很多的小行星。
女儿杨又礼1961年出生,相较于哥哥们来说杨又礼并没有对理科方面有着特殊的天赋和兴趣。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又是个女孩子,从小就在浸润在父母以及哥哥们的保护和关心中,长出了一颗博爱又善良的心,因此她成为了一名医护工作者。
我们常说子承父业,但是有的时候却忽视了自己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兴趣爱好。杨振宁在物理界声名赫赫,自己的三个孩子却都从事着不同的事业,在不同的领域大放异彩,“虎父无犬子”,不仅仅是杨振宁的科学成就,更是源于杨振宁成功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伴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在满足其生存和生活的需求中所付出的身体和心理的辛劳也越来越多,由此带来的各种压力让人们难以找到一个长期可以宣泄和慰藉的载体,通过旅游、美食等方式只能是短暂地舒缓压力,而不能作为一种长期的手段。
在这样的环境下,家庭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地得到了重视。它是每个人的避风港,是可以修养身息的地方,温馨、轻松的家庭环境可以让人摆脱一切外界的烦恼和压力。
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可以从根本上帮助孩子遏制和疏导这样的压力和困惑。同时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使人们在工作、学习中始终带着动力和希望。
通过家庭教育,首先能够建立一种和谐的秩序,家庭成员在这种和谐的秩序中能够更正确地意识到如何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情感,如何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和谐地生存。
家庭既是社会最基本的成员,又是人生成长的摇篮,更是人们启航梦想的精神家园。它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和保证。
如今,“地球村”让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全世界成为命运共同体,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与理念不断碰撞,中西价值观的冲突与变化,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甚至可能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科技创新时代,家庭教育也受到信息化的冲击。部分家长,尤其是家庭中的父亲,以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和没有能力等理由,经常缺席孩子的家庭教育,他们甚至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
还有一些家长,想教育孩子但又不知道怎样教育。他们在家庭教育的方式上没有结合家庭的实际情况,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不善于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孩子的教育教导。
一些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家庭中自己处于绝对的主导,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习惯了用权威者的姿态去命令孩子。
家长长期习惯于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甚至还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还有一些父母自认为思想新潮,过于追求孩子“天性”的解放,对孩子听之任之,不闻不问,不尊重科学,违背了人的自然发展规律。
他们认为放任式教育是尊重孩子“人权”的一种行为,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毫无原则性地任其发展,但忽略了孩子的约束力不强,需要父母的引导,从而培养良好的制止力,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不少家长们仍然按照个人经验和普通惯例,将自身偏见的认知加强在孩子的教育观念里,认为学习是成才唯一的途径。
这种认知下的家庭,成绩已经成了孩子和家长构建和谐关系唯一的联系,甚至有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升学和选校,经常用金钱和物质来刺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还有一些年轻的家长,虽然他们不认为学习是孩子唯一的教育,但是过于注重孩子的第二课堂培养。
用各种培训班和补习班来填补孩子学习以外的空缺,似乎想要把孩子打造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全能型学生。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道德品质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小结:
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下,“重智轻德”是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容易走进的误区,过度关注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我们立于社会,首先是作为一个人,然后再是什么样人,成人先成人。
可是现实中,总是有人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的身上,让自己的梦想成为孩子的梦想,让下一代继承自己未完成的事业,很多时候都会导致孩子的独立观、价值观、成长观、审美观等得不到科学的塑造。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觉得本篇文章对你来说有帮助的话,别忘了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