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她们说,最近发生了好几期学生跳楼的事情。原因都是学习压力太大,孩子承受不起!
本来还相聊甚欢,可一说到“跳楼”、“压力”,大家的语气一下子暗淡下去。
有个朋友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知道吗?自从年初孩子们都改成网课,压力更大了,因此跳楼的悲剧也增多了……”
网课?跳楼?压力?
我的心一惊!
儿子学校今年因为疫情全改成网课,娃现在就每天都待在电脑前面……
网课时间长了,儿子学习状态也不大好,有时候会磨洋工,有时候会遗漏作业,搞得我也比较心急。
朋友们都在感慨,要和孩子多一点心理层面的沟通,多跟孩子说说话,让他们感觉到父母对他们的关心,这样对缓解心理压力很有作用。
说的对,我也在暗自琢磨,是时候要好好关心儿子了,可不能给他太大的压力!
Part.2
我把书房拾掇了一下,将自己的书桌和儿子的书桌放在一起,这样我一抬头就能看到儿子的屏幕。
我想,如此一来,父子间会更亲密!
每次儿子上完一堂课、做完一个作业,我都会不失时机地跟儿子“交心”:
“课上的怎么样?”
“今天教的难不难?都听懂了吗?”
“作业好好做,都算平时成绩的!”
……
我觉得跟儿子叨叨挺多的,我想,这么密切的沟通,应该对孩子的心理建设很有帮助。
儿子有时候也会跟我谈别的,比如他会谈朋友搞的糗事,会谈俱乐部发生的新闻,会谈他跟朋友们搞的恶作剧……
不过,每次听儿子讲得眉飞色舞,我心里都会暗暗地眉头一皱。
“这都哪跟哪啊?你的目标是学习,怎么整天想着这么乱七八糟的事情?浪费时间!”
当然了,上面这些话都是我内心想的,并没有说出来。
我仍然会保持着微笑的表情,听儿子讲上几句。不过等讲多了,我就会打断他,“嗯,你说的很有意思,休息时间到了,你该继续下面的学习!”
Part.3
时间过去了几个礼拜,我觉得自己付出很多,每天都陪学,每天都陪聊,可是效果却不见好。
因为,儿子的学习状态依然不见起色,没有恢复以前在学校上学时,那种学习的活力。
而且更有甚者,儿子开始有点厌学,他甚至跟我说,“整天就是学习,太无聊了!”
听到儿子的这句话,我真的很生气,也很伤心。
一个学生,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
难道是我的陪伴不够?
难道是我的心理沟通不充分?
……
我很苦恼!
Part.4
有一天老婆给我看了一个讲座,讲的是“同情心和同理心”。
她举了一个例子。
当一个人掉入黑暗的陷阱,他绝望地呼喊,“我被困住了,这里好黑,我快受不了了!”
这时候同理心的人,会爬下陷阱,跟对方说,“我知道这下面是什么样子,你并不孤单,我陪着你!”
而同情心的人,则会站在陷阱口探头向里面呼喊,“哇,真糟糕,对吧!要不要来点三明治解压?”
因此同情心和同理心在与别人交流时,会展现完全不一样的场景。
对于“同情心”来说,她特别爱用“至少”这个词,试图降低别人的伤心,让别人感觉还有一线希望。
当有人说,“我流产了!”
同情心会说,“啊,至少你知道,你还能怀孕!”
当有人说,“我觉得我的婚姻要支离破碎!”
同情心会说,“至少,你还有一段婚姻!”
当有人说,“John要被学校开除了!”
同情心会说,“至少,他还曾是个学生!”
但是,当一个人陷入低谷时,他其实更希望听到这样的话:
“虽然我不知道现在说什么好,但是我真的很高兴,你愿意和我分享!”
这才是“同理心”!
同情心只能隔靴搔痒,而同理心才能走入对方的内心,引发共鸣!
Part.5
这个讲座让我特别有感触,我突然发现,我之前和儿子的沟通方式,有很多不足之处。
我就感觉我是动画里面的那只鹿,儿子就是那只陷入陷阱的小狐狸,我喜欢用高高在上的口吻,对儿子表现一种施舍和同情。
可是,这种方式并没有起到多好的效果。因为它没法和儿子产生心理的联结,我也无法完全体会儿子的困境,更不能产生共鸣。
于是,后来我改变了自己的沟通方式,我开始和憨憨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瞎聊。
我跟儿子聊我小时候学习,讲爸爸妈妈小时候如何逼着我读书,我又如何抗拒。
我给儿子讲我小时候的糗事,当时考试考砸了,自己关在厕所里怎么痛哭流涕。
我甚至和儿子聊女生,我给他讲我小时候对女生朦胧的好感,讲讲青春期该如何处理这种懵懂的感情。
……
聊着聊着,我突然发现儿子也开朗了许多,他感受到自己并不是孤单的,原本那么威严的爸爸妈妈,也会有和他一样的心情,
原来爸爸妈妈,也曾经自卑过、彷徨过、失败过,体验过他现在一般的处境。
自从我这样和儿子沟通后,他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学习也恢复了以前的活力和干劲,即便遇到困难,他也愿意和我分享,咱们可以一起努力!
时至今日,每每跟孩子聊天时,我的脑海里都回荡着一句话:
Rarely can a response make something better.
What makes something better is connection.
“回应”很少让事情好转,
但真正能让事情好转的,是心理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