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近年来各地不断出现的“少年宫摘牌”新闻事件,不少人会发出“一代人记忆落幕”的慨叹。伴随社会发展与变迁,商业化校外教育机构越来越多,“少年宫”也慢慢淡出家长和孩子们的视野。
在近日召开的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协委员马勇明提交了《关于增加公益性优质校外教育资源供给的提案》,其中提到的“公立性质校外教育资源”,就包括少年宫、科技馆、少年之家、青少年活动中心等。
马勇明指出,目前此类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他建议加大发展力度和财政补贴,让这部分公立校外教育资源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满足普通大众对于孩子全面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记者了解到,该提案目前已经获得众多政协委员联名。
少年宫等优质公立性教育资源稀缺
“过去的孩子们对少年宫都很熟悉,想要培养兴趣爱好都会去少年宫,比如小时候在某个少年宫学舞蹈等等。”北京市政协教育界别委员、北京市密云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彦红回忆称。
接着刘彦红指出,现在北京市各个区少年宫保有的体量都特别少,“每个区一个或者是两个,没有太多的。”
北京市政协委员马勇明也做过相关调查:目前北京市具有公办性质的校外教育机构,即市、区、街道举办的少年宫、科技馆和少年之家,大约只有50多家,而全市4岁半到18岁有需求接受校外教育培训的青少年至少有百万人。这类资源收费较低,有普惠性质,但是资源较为紧缺,少年宫“一位难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少年宫为何逐渐消失?马勇明指出,上世纪90年代,少年宫还是孩子们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场所。但随后经过事业单位改制,有的不再是全额拨款,运营发展面临阵痛。“然而,实际上家长们孩子们的需求仍然是存在的。”
随着社会发展及转型深入,现在营利性校外教育机构发展“如雨后春笋”,但是在马勇明看来,这些商业化教育机构的师资、内容品质参差不齐,且价格高昂,很多家庭负担不起。
刘彦红解释称,少年宫等公立性质校外教育机构中聘用的教师“特别正规”,无论是学科类还是素质类教师,都持有专业教师资格,同时,这些体制内教师的继续教育能够得到有力保障,可以不断提升教育水平。
相比之下,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化校外教育机构在师资和内容品质上就难以保证。刘彦红指出,可能一些大规模商业教育机构对教职员工的资质要求和培养提升还会比较完善,但是相对小一些的机构就难以保证。
此外在教育内容上,“一是培训内容与校内是否能够接轨?二是知识是不是新?三是教育教学方法是不是科学?这些都不能保证。”刘彦红称。
马勇明指出,希望公立的校外教育资源能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满足普通大众对于孩子全面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尤其在素质教育方面。刘彦红也深有同感,表示希望多增加一些由国家、教育部门来主管的校外教育机构,让更多孩子有机会享受普惠优质的教育资源。
委员建议增加建设和开放力度
为了使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的公立校外教育资源,马勇明提出建议。他认为,应当大力发展公益性质的校外教育机构,加大对全市的少年宫、科技馆和少年之家改造升级,通过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整合社区、学校资源等多种途径,加大公共资源的建设和开放力度。
“让这些机构面向青少年群体推出各种兴趣活动,吸引学生参加,既为他们课余、节假日活动提供去处,也构建社区学生交流、能力培养、发展兴趣的平台。”马勇明指出。
至于具体要增加多少配备,刘彦红认为,还需要看实际需求。据悉,少年宫收费较低、学位也紧张,加之市场化机构提供的多样化选择,“每个区一所、两所少年宫,当离家稍远一些的时候,家长可能就不选了。”
同时,刘彦红指出,大力发展此类机构,就意味着师资需求量大,“而体制内教师总数是有限制的”。对此,马勇明建议,整合师资力量,全面提升各区少年宫的教学质量,做到师资均衡发展。
另外,马勇明在提案中提出,希望市区两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财政支持力度,精准到校,校内外衔接、各方联动。
他向记者介绍称,在课外活动经费方面,2014年开始,北京市财政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实际在校生人数,城区生均每年400元,远郊区生均每年500元标准将经费拨至各区,由区统筹安排使用;各区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加强资金投入。
马勇明以西城区为例:西城区在2016年的预算中,区财政面向九年义务学校,在北京市课外活动人均70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人均300元的经费投入。同时,西城区教委于2014年开始实施“城市学校少年宫”计划,即“城宫计划”,将校外教育资源引入校内,让学生在校内、在课后就能参与艺术、科技、体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活动,为广大学生搭建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平台,“城宫计划”实现义务教育全覆盖。
在推广上述优秀做法之外,马勇明称,“其实我们有很多科技馆、博物馆,可以把这些资源进行统筹、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它们的教育功能。”他建议,用好、挖掘好北京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各类博物馆、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场所,分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外教育活动。
新京报记者 冯琪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