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共青团中央
青听
2021.01.25 星期一
今日配乐《爸爸妈妈》
欢迎到网易云音乐
关注@共青团中央
收听更多团团推荐的歌儿
寒假已到,各位同学们,今天是你回家的第几天?
回家的前一晚,室友们嘴上说着“玩个尽兴”“一起熬最后一个通宵”,到了后半夜,大家却都放下手机和鼠标,安安静静地整理起自己的箱笼物件。
打开旅行箱,将衣服从晾衣架上取下,折成适宜的大小,再一件件放进去……
耳畔还隐隐响起先前电话里妈妈的唠叨,“今晚那些脏衣服找个袋子和干净的分开放,把枕套被套带回来,被芯叠好放在床上就行……”
借用身体的重量将箱盖盖上,密码锁严丝合缝的咔嗒声如期响起,忽然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
NO.1
回家路上......
人潮拥挤的车站。好不容易找到了座位,便摸出手机,一通电话打给家人。一手使劲摁着左耳,另一手将手机紧贴右耳,唯恐家里人没听清,大声重复着车票上写着的时间班次。
也难以解释为什么这么激动和投入,但是“回家”,就是能让人顿时神清气爽的一件事。
每一次,家里人都是“全体出动”。爸爸还一边手扶方向盘,一边解释说,他原本觉得一个人来就够,是妈妈坚持要一起上车好瞧瞧半年没见的我。
在车上,我兴奋地向他们讲述着在校的所见所闻。从食堂的饭菜到周边的景点,再到各有个性的老师和同学。吐槽考试周的紧张节奏,也绘声绘色描述部门的工作。他们认真听着,面露笑意,并不尝试强行接过话茬。
似乎于他们而言,倾听这一行为本身,便远远超过那些闲谈的内容。
NO.2
限定款“帝王待遇”
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抛下箱包,向自己的床铺飞奔过去。唯一的想法就是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
闭上眼睛,呼吸渐觉平缓。连日藏在关节和颅脑内的酸胀感像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拂去。
倒头大睡的感觉真是太棒了。
第二天再醒时已是日上三竿。太阳异常明朗,暖醺醺地照进窗帘。
妈妈已经在厨房中操刀准备午饭,对着房间说:“记得起来,过会儿准备吃午饭了。”
餐桌上,一直被家人热切地紧盯着。
“这个菜你尝尝!”
“学校里没有吧!知道这是你最爱吃的,快吃!”
“怎么样?老爸的手艺还宝刀未老不是?”
“多吃点,多吃点!”
胃口不大却盛情难却。只好低着头用力扒饭,用筷子将碗敲出热情的叮哐作响,努力躲开新一轮的推荐。
NO.3
“嫌弃”永不缺席
回家第三天,久别重逢的新鲜劲稍过,最大的感觉就是:家长已经从原先令人手足无措的嘘寒问暖,变成了“不闻不问”甚至偶有“嫌弃”的状态。
于是,出现这样的画面——
靠在床上看电视:
“大学生了,怎么一点精气神都没有?要坐就好好坐着。”
督促劳动:
“去把外面挂着的衣服收一收。”
“垃圾桶记得倒一下。”
指导学习:
“老师说了,假期是‘弯道超车’的时候。”
“你寒假总得有个安排、有个计划吧,可不能懈怠!”
……
入夜,打开手机,看见或早或晚归家的朋友们自发地揶揄起“被嫌弃”的状况;再看看各大社交平台,发现“学生返家被嫌弃”显然成了来自天南海北年轻人的共鸣。
NO.4
永远是父母的小孩
思考了很久。
也许大多数家长都有那样的心理定式:孩子永远是孩子,仍然需要时时叮嘱和训导。
无论是“宠上天”还是“被嫌弃”,都是家长对儿女的关切,前者是久违方归的欣喜,后者是长年累月的督促。
太多的思念和牵挂,在时空隔阂下,父母无从表达。对包括我在内许多家庭来讲,可能就是一个月里有几个打通的电话。
意识到这点后,我们才恍然大悟:父母在相当一部分情况下,已不是我们倾诉和求助的首选项。可“向父母倾诉和求助”这件事,却是父母非常希望我们做的。
孩子在父母眼里,是每一次物候转变时,头脑中第一个反应过来的牵挂。在时光深处的记忆中,从牙牙学语到风华正茂,无数张成长的相貌交叠在一起,留下的却永远只有最稚拙而亟需爱怜的模样。
而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则更像一种象征,一种与远方水土的联结,一种温煦、无私、恒久的情感体验,一种能够穿越距离阻碍和人情冷暖,永可依归的精神力量。
陪你·成长
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
愿已回家的你
陪爸爸妈妈渡过温暖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