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人在对孩子教育上是极其重视的,科举是读书之人可参加的重要考试,是改变身份和地位的机会,大多数家庭倾尽家力给孩子创造条件。
儿童时期的教育尤为重要,可以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良好的习惯。私塾在此时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出现在私塾的老师对一方百姓来说更似极其重要。由于老师的身份,在重礼的社会能受到很大的尊重,但是他们的地位是有所改变的。
特别是在明代以后,私塾教师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求职,从他们的特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此类教师们所面临的处境。
觅馆所具特点
1.教师处于被动地位,生活较为落魄
古代的信息科技不发达,人们求职的重要途径是经过科考,它占据着社会重要的资源信息,得到国家大力的支持,在信息的更替上面是较为灵活的。
而其他行业的人想要有不错的前途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他们的名声和才气需要通过自己的业绩慢慢传递和影响,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匠人需要通过常年累月的时间来得到高于世人的高度。对于私塾老师来说,他们虽然从事的是有关教育和文化的工作,但是却不像官方职位来得那么荣耀。
那些人担任的是一种职位,是在科考上取得不错成绩的人,学识被大众所认可。但是私塾人员却没有这样的社会地位,他们大多是没有通过大考的检验。由于天赋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仕途这条路已经不给他们机会了。这些人大多数家庭条件并不好,为了生存,也为了更好的脸面,他们通过给儿童们教授知识来谋生。
这样做可以让自己时刻和知识有所接触,可以发挥自己的老本行,同时可以得到一些钱财来生活,对于没有产业的人来说,这似乎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后路,有的倾尽一生都在做这件事情。特别对年岁大的先生来说,如果不做这个工作,以后的生活是没有保障的,但是又要考虑自己的身体情况,往往一辈子过着清苦的生活。
落第者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是件不简单的事情,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自己创办学校,需要寻找不同的场所来容纳自己。由于没有官方的管理,民间的学馆并没有严密的管理,没有充足和稳定的资金支持,想要长期保持良好的运转是件困难的事情。
私塾老师在自己的家乡很难一直持续下去,所以他们需要到一个新的地方去找合适的地方来工作。长途跋涉之后,他们到了一个新地方,名字和才气对于当地人是陌生的,想要得到他们的认可需要漫长的过程。
2.私塾教师求职过程较为卑微
对于家长们来说,他们有权利寻找一位品学兼优的老师,对孩子和家庭负责,至于给老师提供多少金钱,全由消费者来做决定。这就造成了社会对老师的期望过高,而老师得到的报酬极低的情况。
他们不停地在一个新环境里适应,小心翼翼地处理各方面关系,展示自己的才华,兢兢业业地工作。在常年的辛苦当中,他们得到的钱财很少,通过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举止打扮上也能看出来。有些老师常年穿着同一件衣服,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填饱肚子。
“出入由人管,饥寒谁可怜”,如果遇到友善,且家境好的主人,饮食可以完全免费。但是遇到意外的情况他们就需要勒紧腰带过日子了,他们很难在一个家庭里长期做下去。孩子们会长大成人离开家,家庭会产生变故,这些因素都能影响教师的去和留。
整体来看,这些老师长期处于朝不保夕的生活中,对于未来,他们是没有把握的。就如现代求职一样,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需要主动展示出自己的经验和才学。当地人是否买单,孩子会不会被送到他的门下,完全由家长的意愿影响,他只是被通知的那一位。
荐馆所具特点
1.占据主动地位
在这个行业中,当然也会出现一些名气较大的老师,他们的品行和学识在一个地方得到强烈认可之后,会得到很大的尊重,名气就不胫而走。其他地方的人听说这样的老师之后,往往带着无限的尊重,不惜从遥远的地方前来拜读。
这样的老师在地位上是很高的,如果说在朝中的老师被人尊敬。那么在民间的老师中,这类人就占据着最高的位置。他们的门下经常爆满,孩子们并不是随意在这里出入的。推荐信在清已经有了。老师对学生同样有要求,此时孩子处于被选择的位置。
这类老师有着不错的待遇,但是金钱必定由掌握资本的人说了算,当进入大家族工作之后,也会被牵着鼻子走。富家子弟会邀请这样的老师到家中,他们得到的财物必然是不少的。在生活起居上他们得到了很好的照顾,甚至可以像家中的主人一样得到一些下人的照顾,他们完全处于贵宾的位置。
在得到馈赠之后,他们需要满足这家人的要求,如果这里的人员自身修行比较好。那么他就一直能保持受人尊重的地位,从穿衣打扮上就和民间没有经验的老师有着很大的区别。
“教馆本是下流,傍人门户度春秋”,如果这家人的孩子们比较顽劣,那么在教书的同时,他们还起着管束这些孩子的责任。不错的家势给一些孩子们带来了不良的习惯,骄横是常有的态度,尽管对待老师也是这个样子,师生关系非常差。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尽管得到了不错的待遇,在心理上却一言难尽。和之前的生活相比,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经常受学生气的老师并不在少数。
2.求职门路较多
此类老师,获取的教育资源相比前者要多。如果在一个地方或者家里难以办学之后,他们很快就会找到下一家。这和他们自身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求职的道路是否顺利,和他们自身的学识为人有重要的关系。对于当时的民间社会来说,寻求老师是硬需。人人都知道大考的重要性,从起跑线上做好准备,是大多数家庭的想法。但是到了朝代的后期,大考受到了威胁。
在混乱的制度下,人们发现钱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手里有钱就能通过一些渠道得到一些职位。做一个小官就能捞到很多的好处,用较少的时间成本换回最想要的东西,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诱惑。他们把精力花费在歪门邪道上,不会在学业上继续付出时间。这种现象对该行业的从事着来说是很大的打击。
他们的职业生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些落第的人根本不会继续把这个工作当作唯一的生活支撑,而是到其他领域探寻。这就造成了后期该行业人员的数量越来越少,年轻人的继承者更少,留下来的都是年纪大的人,他们在一些偏僻的地区,没有被社会恶习沾染的乡村地区继续谋生。
后来的大城市里逐渐有了新的教育体系,启蒙类的学校纷纷建立,它们均属国家教育系统,以前的私塾已经不复存在。以此谋生的人有了更广阔的就业选择,没有了科考的束缚,他们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
两种方式皆代表社会环境的恶化
1.从业人员求职艰难正是社会扭曲的展现
在明以前,社会从上到下对待教育比较真诚。一些身居大官的人员,他们甘愿到一些学校教书。国家鼓励大众这样做,并且给予很好的待遇,在社会上被人尊崇。
但是到了明以后,集权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分明的制度之下,人们最看重的是权利给人带来的利益,落后禁锢的思想被没有生机的科考牢牢压制,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满腹才学却没有出路的人员。
2.传授知识发生变化
人员的增多直接影响着更行业人员的地位。大批量失意的人员选择到该行业之后,私塾从业者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不再把以前稀有的人才细心地呵护在手中。
对当时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最想得到的是对考题的掌握,通过死记硬背来得到高分。而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结语:
清代私塾从业者相比其他时期在择业上显然是更加困难,地位也随之下降,这正是由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们对教育和仕途的错误认识导致的。教育者历来都担有重大责任,如何保障这些人员能够在较好环境中施展自身才华,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是不同时期人们的共同需求。
参考资料:
《教馆诗》
《清代私塾教育》
《明清私塾管理研究》
《清末时期的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