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为何我国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清华教授指出了症结所在

2009年10月31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当年《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以钱学森为首的近代中国众多科学家中,绝大多数都有留学的经历,为此钱学森晚年据此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5年,钱学森对着前来看望他的国家领导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何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

钱学森当时提出这个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原因之一。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逝世当年11月,安徽有所高校11名教授联合合肥一家报纸,给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任以及全国教育界写了一封公开信。这11名教授在信中除了对“钱学森之问”进行了反思外,高公开呼吁国家重视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并推进教育改革。

很遗憾,“钱学森之问”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们还未能给出满意的回答。事实上,很多大学、教育家等都在努力培养优秀的人才,可究竟如何解答钱学森的提问,大家众说纷纭。这几年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钱颖一教授的说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钱颖一说:“我们的教育方法中,靠认真刻苦,靠时间投入,靠死记硬背,靠大量做题,靠反复练习,可以让考试成绩优异,让钢琴演奏熟练,让生产成本降低,但这些都不能替代创新和创造。”

钱颖一还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曾经好几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来到清华与学生座谈。当学生什么是科学家最重要的要素时,这些著名科学家们没有选择中学生提倡的勤奋、努力等必要因素,而是选择了好奇心、想象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换句话来说,钱颖一认为钱学森提出的那个问题归根到底是我们学生缺乏了三种能力,好奇心是前进的推动力,再依靠想象力拓展我们的思维,最后自我批判能让我们挑战更高的目标。钱颖一还认为,我们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有问题,大家太关注自己的专业知识,忽视了跨学科、跨领域是成为顶尖杰出人才必要因素之一。

参考资料:《钱学森之问》、《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钱颖一)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