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ce a week ,
let’s take a look at
what’s going on in the world today”
或许你曾通过紫金港每周四晚的广播
听到她动听悦耳的播音
辩论、模联、话剧
你又会不禁感慨这位浙大人“城会玩”
“晓来雨过江水涵,轻舟一片梦江南”
她是一位浪漫的理想主义者
也是一位烟火气十足的现实追梦人
她就是浙大校设最高层次奖学金——
竺可桢奖学金得主
来自光华法学院的
2017级本科生章晓涵
1
在最好的时光,寻最美的答案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面对竺老校长两问,和许多浙大人一样,章晓涵用了很长的时间探寻问题的答案。这条“求解路”很长,走着走着,她似乎就有了答案。
“希望你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率真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勇敢的人。”这是章晓涵幼儿园结业时,她的父亲在《离园纪念册》中随手写下的话。以家庭教育为基底,父亲当时写下的一行字慢慢地烙刻在她的心中,渲染了她精神的底色。
成功“收割”了多项奖学金的她,一谈到学习的小诀窍,却谦虚的摇了摇头:“没什么特别的,踏实点,好好做事。”她喜欢做计划,大到长达7页PDF的毕业去向规划,小到一天看什么书、追什么剧的日计划,长远的规划会放在笔记软件里以便随时修正和补充,比较紧迫的计划就粘贴在电脑桌面的便笺上抬眼便可看见,“做计划不是为了保证结果的百分百实现。”她笑道,“很多时候我也会有不能按时完成计划的情况,但是坚持做计划能让自己对生活有所把握,有所反思。”
对于做计划,章晓涵还特别谈到了一点,她认为,要做计划的主人,不要被计划限制。“I think life comes into much sharper focus in the rear-view mirror.”(人生要从后视镜里才能看得更清楚)在哈佛大学交流时,哈佛校长巴科在座谈中提到的一句话至今仍令她记忆犹新。许多重要的改变在一瞬间就发生了,而人们往往对此不会有任何准备。因此,章晓涵认为,在规划之外,更重要的是去用力拥抱每一个当下。
晨兴文化中国人才计划暑期访问哈佛大学合影留念(前排右三)
与哈佛大学法学院安守廉(William P. Alford)教授合影(右一)
对于许多同学都很关心的绩点问题,章晓涵认为,追求绩点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学习的本来目的,内卷困境确实存在,但一个求学者更应该明白自己为何而学。想得通透些,学得纯粹些,才能更舒服地学习,更开心地生活,才能真正意义上地学到知识,收获心性的提升。
在获奖以后,赞誉如潮水般涌来,许多人会给章晓涵贴上诸多代表优秀的标签。面对这些,章晓涵表示应当辩证看待:“无论是好的评价还是坏的评价,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拒绝被标签束缚是章晓涵始终的坚持,每个人都有多面性,不能让他人的评价代替了自我的评价。人的学习和成长是一个突破边界的过程,若受制于已有的“标签”,将不利于探索自我的多重可能,不利于找寻最纯粹真实的自己。
2
良师为伴,益友同行
章晓涵自诩为一个幸运的人,本科期间的种种际遇成就了现在的她。因此,她非常感谢浙大为她提供的平台,帮助她结识了诸多的良师益友,带她接触到了令她心驰神往的学科。她对三年以来所遇到的人、发生的事都心怀感恩:“很多人几年前不经意间对我说过的话,我至今铭记在心。”
郑春燕老师是章晓涵大二时《行政法》课程的老师,她的授课对章晓涵影响深刻。“春燕老师的授课流畅而生动,引导初入法门的同学们从现实生活一步步走进法律世界,学会规范地看待问题,严谨地分析问题。”最开始面对老师布置的课程任务,章晓涵一度觉得很难下手。在老师耐心的启发和引导下,她细细地品读规范,思考背后的法理,最初的迷茫感在慢慢消退,法律思维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提升。“如果有好老师的引导,学习过程中真的能体会到‘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
章程老师是另一位令章晓涵印象深刻的老师,作为章程老师开设的《民法总论》教学班上的首批学生,章晓涵和章程老师在课内外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不论是课堂上老师给予的知识启迪,还是闲聊时的“精神加餐”,都使她受益良多。
“章老师是最早告诉我们法学具备‘人文面向’、‘理学面向’和‘工学面向’的老师。”法学虽以法教义学为其核心,但也要避免被教义束缚手脚,要抱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能成为一个“讼棍”。法律人不仅要有扎实的法学功底,更要有宏观的社会科学视野,不仅要精于自己的专业,更要将自己的所学所识融入家国情怀之中。对于这一点,章晓涵一直铭记在心。
章晓涵(右一)与几名同学合作自发举办对谈会,结束后与老师合影
曾有一次,章晓涵在和老师课后闲聊时,听老师谈起有一次在课间为他的老师苏永钦先生庆生,苏老师下意识说出的生日愿望便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晓涵仍然记得自己听到这个故事时,校园里秋天的阳光特别耀眼和温暖。“能够持续地感受上一代人传承下来的精神力量,真是我们学生的幸福。” 她认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身处代际传承中的年轻一代,应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不断地去追随和超越。
与法学院辩论队的结缘对于章晓涵来说则是另一次美丽的遇见。章晓涵回忆道,加入法辩完全是一次偶然的契机。当时的法学院辩论队面临着影响力有限、人员不足等诸多困难,很多工作都得靠几个人“硬着头皮扛到底”。回忆起法辩的日子,从大一开始和队内小伙伴刷夜备战“启真杯”,到大二带着队内的大一同学打比赛,一遍又一遍修稿子,一次又一次磨观点,在寒冷的安中大楼一楼缩着脖子与教练连线,半决赛前夜在之江食堂桌前争论与辩题无关的话题,这一切如今都成为了章晓涵记忆中那一点点闪烁的光亮。
章晓涵与法学辩论队成员合影(后排左一)
如今,她已退下了辩论队队长的位置,看着法学院辩论队从一个小团体渐渐成长壮大为一个稳定的组织,章晓涵倍感开心。不计输赢只求问心无愧,轻功利心而重真性情,法辩教给了大一的她最好的东西。她说,她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法辩能将傲骨与精神传递下去,让好的理念和态度影响更多的学弟学妹。
章晓涵在校模拟法庭决赛(左)
3
被阅读与戏剧拓宽的人生
和许多人一样,章晓涵将阅读作为一种习惯。在她眼里,读书是一件纯粹的事,可以沉淀心灵,涵养心性,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和深度。她表示,“能在文字间收获与作者思想的共鸣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人们常说,看电影实际上是过三倍的人生,在她眼里,读书也不例外。她加入了一个朋友组建的读书打卡群,与不同专业的朋友们一起交流阅读心得,常产生奇妙的思维碰撞。比起获得短期上知识储备或者专业能力的提升,她更向往长期的精神滋养。正如一位老师告诉她的,虽然看过的书在当时并不一定有用,但是她们像是睡美人,等她睡醒的那一刻,人们就会发现,她是如此美丽。
话剧是章晓涵生活中的另一个关键词。她的微博关注列表里就有着很多富有创造力的先锋戏剧人,大一大二时她常常出现在往返于紫金港与剧场的地铁上,奔赴一个个戏剧活动现场。先锋戏剧对她来说是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途径,从法律人严谨而体系化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获得另一种不同的感受。
令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乌镇参加戏剧节,从凌晨一点半到六点半,通宵看完了《从清晨到午夜》这部话剧。在剧的最后一个小时,演员们把舞台拆开,后台车库巨大的空间轰然向观众开启,所有人被邀请到后台狂欢,在时间不知不觉的流逝中,清晨悄悄到来。戏剧之美,在于方寸舞台间的无限创意,对于晓涵来说,戏剧拓宽了她生活的维度,告诉她生命还有无数种美丽的姿态。
4
浪漫的理想家,现实的追梦人
对于竺奖,章晓涵心态坦然而从容。“比起对于过去的肯定,竺奖更多地意味着对未来的鞭策。”竺奖的到来给章晓涵带来了鼓舞,同时也带来了她对自己更高层次的要求,章晓涵仍然会时刻鞭策自己,踏实前进,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出未来路,一步步走向更理想的自己。
“未来尚不确定,之前想在NGO工作,后来希望从事研究性质的工作。”章晓涵说。已经获得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学保研资格的她,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难民问题到数据保护,她的关注点一直集中在个人权利的保护上,希望能够为人们更好的生活贡献一点基本的力量,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她希望每一个难民儿童都能在战争中获得庇护的屋檐,也希望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能保留不受侵扰的隐私角落,享受完整的人格。因此,她选择了公法方向进行深造,心怀庶民,以天下为公,申大道于世,做一个有温度的法律人,做一名“公忠坚毅、能担大任”的浙大人。
从求是园到燕园,她的故事还在继续,一个个全新的舞台向她发出邀请,我们期待她能够在未来舞出亮丽的人生。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王天怡 陈安琪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王天怡
责任编辑:李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