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顶级私校光环背后,是亚裔孩子在精英教育下的迷失

选择国际化教育的很多家庭都有一个爬藤梦,但是,在考藤校这件事情上,亚裔学生已经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是亚裔家庭对名校有着宗教信仰般的执着和热情,另一方面是藤校最不喜欢的就是亚裔学生,他们不断挤压配额,录取标准也是一再提高。

哈佛歧视案最终以亚裔的失败而告终,可以预见,今后的爬藤之路会愈加艰难。

怎样才能增加进藤校的胜算机率呢?国内家长们在公立国际部、国际学校以及出国留学中纠结,很多人寄希望于美高。

那么,入读国外顶尖私校是否可以离藤校梦更近一步呢?答案是肯定的。

北美顶尖私校和常春藤大学的教育理念和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学生的名校录取率也是非常高的,尤其是排名前十的顶级美高,简直就是常春藤的预备学校。

但是,对于亚裔学生来说,这个答案并不是“yes”或者“no”那么简单。

我的孩子就读于加拿大最好的私校之一,这么多年过去了,基本上好像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路上有惊喜,也有困惑、担忧乃至焦虑。

我的最深体会是,在追逐名校的道路上,无论是学术成绩还是课外活动获奖,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不是特别难,而最难也是最核心的是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能在多大程度跟私校相契合,这最终也决定了孩子是否会成为美国名校所欣赏和喜欢的人。

什么才是真正的个性化教育

能够进入私立名校的孩子无疑都是优秀的,那么,如何在人才济济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呢?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最优秀的少数人呢?

在中国的学校里,考试分数是评判学生优秀的唯一标准;在加拿大的私校里,很难用成绩把学生分出个三六九等来,因为学生的考试分数是保密的,学校更不会公布学生成绩排名。

而且学校似乎并没有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虽说每个学年都会给各科成绩第一的学生颁奖,但是,仅此而已,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不会特别表扬或者推崇成绩优异的学生。

当然,学校里的每个人都很忙碌,一天紧张的学习结束后,各种课后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大家都有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要做。

学校里有功课全优的学霸,在奥数、写作、辩论、科学、机器人大赛中频频获奖,这些大都是亚裔孩子。白人学生对学习不太关注,他们更加痴迷于音乐、艺术、戏剧、体育,其中一些人已经达到非常高的专业水准,学校也不乏入选国家队的奥运选手。

亚裔家长喜欢比较,也习惯于竞争,总是希望给孩子找出几个攀比或者追赶的目标来。但是,学校里的学生们形形色色,各有特色,感觉不到竞争的氛围,没有谁是大家公认的最了不起的人物。

所以,我们会常常困惑,这所学校的孩子谁是最优秀的?我的孩子在这所学校是属于最优秀学生之列吗?

我们讨厌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希望给孩子个性化教育。但是,在在真正的个性化教育面前,我们真的有点不适应,反而陷入了迷茫。

因为我们所理解的个性化教育往往有一个隐含的前提,那就是学术成绩是最重要的,只有保证学习好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个性发展。突出的学业成就,至少有一到二门特长,同时还能考上名牌大学,这是我们眼中的优秀孩子的标配。

真正的个性化教育其实是没有一个统一的优秀标准的,每个学生在性格、学术、兴趣爱好上都是差异化的,都有着各自的闪光点。

个性化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资源和自由探索的时间,尽可能创造一起机会来激起孩子在学术、体育、艺术等领域中的兴趣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潜能,从而让孩子们走上自己的成功之路,这也是顶级私校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我女儿有个同学很喜欢编程,靠着自己在家自学,获得了谷歌青少年编程大赛第一名,Phillips Exeter Academy和Phillips Academy Andover两所顶级美高主动发来入学通知书,她说她不想离开她的朋友和家人。她现在正兴致勃勃地自学大学计算机和金融课程。

但是,这个孩子显然不太符合我们亚裔家长的优秀标准,这个孩子的数学天赋很高,但她没有兴趣参加任何数理化竞赛;她对学校的功课并不是太在意,学习成绩一般,而且她似乎也没有要去名校的远大志向。

但是,凭着她对计算机领域的热情和专注,她未来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先者,这就是个性化教育追求的结果。

亚裔家庭也很注重培养孩子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由于受到优秀标准的约束,我们的特长培养往往是表面化的,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我们缺乏真正的热情和钻研精神。

敢不敢放手让孩子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不可以不要用我们眼中的“优秀”来框住他们?这对很多亚裔家长是个挑战。藤校招生官说亚裔学生的优秀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原因也就在于此吧。

亚裔学生的课外补习有必要吗

虽然私校比公校有着更高的学术标准,但是在亚裔家长看来,学校教的东西还是太少了,学生的知识不够扎实,所以,亚裔学生的课外补习很普遍。

要掌握丰富的知识,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学习时间,然而,私校的学习时间是不多的。

跟公校相比,私校的暑假和春假更长,平时的假期也更多。我女儿学校一年的上学时间大概也就200天左右。不仅如此,每天上午九点上课,下午3点就放学了。

而且私校的课程设置非常广泛,除了英文数学科学等学术方面的,还有艺术、体育、戏剧、音乐课也占有很大比例,学术课的份量是无法与我们国内学校相比的。

知识的系统性也远远不如国内,小学没有课本,由老师自主选择上课材料。中学开始有了课本,但是,老师并不会把课本的内容都讲完,只是挑选其中一些内容来讲。

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作业是很少的,节假日更是不可能有作业的,到了高中以后作业量才会增加。

这样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强度下,可想而知是学不了多少知识的。跟国内繁重的学业相比,西方确实可以说是快乐教育,即使是顶尖私校也不例外。

那么,学生的学术能力如何建立呢?既然学习那么轻松,为什么有那么多科技牛人和大咖出现,为何他们的科技水平一直领先世界呢?

原因在于北美学术教育的重点并不是在知识上,而是在于训练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的目标就是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内心对知识的渴望。

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不去讲太多,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我女儿学校的历史课正在学习二战史,通常是老师讲一些背景知识,或者是老师指定几篇文章让学生提前阅读,然后在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诸如二战发生的原因,二战对世界带来的影响等等。课后还需要通过进一步收集资料,写成一份研究报告。

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老师还会采用采用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我女儿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宗教课的作业是分析达芬奇的著名油画《最后的晚餐》,老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从宗教、艺术、历史、政治、道德的角度来讨论这这幅画,课后要求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或者感兴趣的角度写成一篇文章。

这种教学方式基本上涵盖了做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整个过程,学生学会了如何收集资料,怎样阅读分析资料,怎样撰写研究报告。

这种教学方式训练的是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虽然知识面远远不如国内的学生,但是,这里的学生拥有自己探索知识和获得知识的能力,一旦对某个知识领域感兴趣,完全可以自己自学。

当然,探索和研究能力并不会体现在考试分数上,也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注重成绩的亚裔家长仍然会选择让孩子上课外补习班。

课外补习当然也是有效果的,亚裔孩子学习成绩普遍优秀。但是,成绩优异在成为一种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一种负面效应,因为这跟整个学校奉行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

学校认为亚裔学生太过注重成绩和分数,而且课外补习是不相信学校的学术能力。女儿学校的老师曾经不解地问我:“我们是加拿大最优秀的学校,我们有最好的老师和教学方法,我们也拥有最好的教学资源,你们的孩子将来都会很棒的,你们为什么还要到外面补课呢?”

亚裔孩子学好英文有多难

欧美的顶尖私校大多重文轻理,注重人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的熏陶,美国常春藤大学的学术优势其实也主要体现在人文学课,因为涵养人文精神、进行价值观和灵魂的塑造是培养精英的基础。

英文是在所有课程中被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对亚裔学生来说,英文也是最难的课程。因为语言能力的培养除了依靠学校教育之外,更多地是需要家庭环境的滋养,亚裔孩子显然在这方面处于劣势。

让我们来看看顶尖私校的英文课要求有多高,有多难。

首先是需要大量、广泛以及深入的阅读。英文课的阅读覆盖面很广,从诗歌、小说、历史到新闻乃至学术论文。尤其是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学名著,需要巨大的词汇量、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

老师会挑选一本文学名著要求精读,学生需要花整整一个学期来详细解剖这部作品,最后达到全方位的透彻理解。

学生不仅需要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语言特点、以及作品的逻辑结构,还需要梳理书中主要人物的关系、性格特点以及命运发展,同时还要结合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作品产生的意义及传达的思想。

课堂上以学生的讨论为主,课后老师会布置一些写作任务。有时候会要求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技巧,以作者的口吻改写作品的其中一个片段,打分的标准是看是否贴近原著。有时候老师会让学生挑选其中一两个人物进行角色分析,或者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来分析研究作品的意义。

这些作业的难度其实是很大的,首先,需要学生一遍遍地阅读和分析作品,达到深度理解的程度。其次,需要很好的写作能力,英文课的很多作业其实就是一篇小论文,需要有个人的立场和观点,要运用丰富的词汇,还要考验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对亚裔学生来说,英文的阅读和写作还不是最难的,因为可以通过在家多练习或者课外补习班来提高。

亚裔孩子的英文瓶颈其实是体现在口语上,由于缺乏日常练习的家庭环境,亚裔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而这一点足以影响日后在职场的发展。

一个从小在英文环境长大的孩子怎么还有英文沟通问题呢?这也是我出国之前没有想到的,但确实是一个真真切切的现实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亚裔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绝对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要在职场成为一个领导者和管理者,沟通能力常常会成为亚裔的短板。

朋友是毕业于滑铁卢大学的优秀理工男,现就职于美国一家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如何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他最大的烦恼,也是他晋升为管理层的最大障碍。

他告诉我,职场对管理层的沟通能力要求是很高的,在不同场合或者面对不同层次和文化背景的人,需要不同的沟通技巧。

他发现那些白人同事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优美、还很讲究幽默感;而他则显得太过严肃,表达方式太过单一,显得毫无趣味。所以,他现在尽可能找机会与同事一起喝咖啡、泡酒吧、看球赛,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

北美有很多优秀的亚裔专业人士,但是管理层鲜有亚裔身影,沟通和社交能力弱是一大硬伤,印度人之所以能在少数族裔中脱颖而出,他们的优势主要是在表达能力上。

那么亚裔学生该如何突破沟通能力这个瓶颈呢?这就需要亚裔家庭重视孩子的社交,让孩子多跟学校的白人同学交往。但是,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因为学习重要还是社交重要?这对亚裔父母来说是个难题。

亚裔学生的性格有问题

常春藤大学拒绝亚裔学生的一个主要理由是:亚裔学生性格有问题。一个直接的体现就是哈佛大学在“亲和力”、“善良”、“受人尊重”等性格评价中,给亚裔学生打了最低的分。

亚裔学生勤奋努力、学业优秀,为人谨慎,也很少惹是生非。为什么是性格有问题呢?一个深层的原因是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同。

常春藤大学不喜欢亚裔学生性格,顶尖私校对亚裔学生的接受度似乎也不高,而其中价值观的冲突最突出地体现在两点上。

一是亚裔学生将考取名牌大学作为人生目标。

中学开始,女儿学校会给每个学生配有心理辅导兼升学顾问,有一次女儿要跟顾问讨论中学这几年的大致计划。我让女儿顺便问问老师,如果要考美国的名校应该做些怎样的准备,诸如什么时候需要学习AP课程,需要考多少门……

“No!妈妈,你不要让我丢这个脸,我是绝对不会问的”,女儿一下子涨红了脸,对我大叫起来。

根据女儿的说法,很多亚裔孩子一进入中学就开始打听怎样考藤校,学校很不赞同也很反感,校长和老师已经一再劝说大家,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成长和探索的重要时期,每个人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寻找自己和发现自己,而不要只是盯着考大学这一件事情。

女儿的升学顾问老师还不只一次地说,我希望你们来找我的时候,是因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了问题需要我的帮助,而不是老来问我怎样才能考上名牌大学,你们的成长比考大学更重要。

二是亚裔学生太过强调个人的优秀。

私校是非常强调社区(community)这个概念的,学校被看作是家庭和教职员工组成的社区大家庭,学校一直致力于营造一个温馨、友爱、相互帮助的大家庭氛围。

孩子入学面试时都会被问到:为什么社区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你将如何为社区做贡献?

在这个社区大家庭中,家长们的贡献不仅仅是缴纳昂贵的学费以及各种慈善捐款,家长委员会在学校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家长平时还会在学校担任各种义工。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愿意为学校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毕业以后也很乐意回馈学校。

但是,很多亚裔家庭似乎游离于这个大家庭之外,在学校的各种活动种,亚裔家长显然没有白人家长活跃,很多亚裔孩子放学后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对学校的活动不太热心。

学校一位老师曾经跟我说,你们亚裔父母很希望孩子能够考上名校,每年总是有很多家长要我写推荐信,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仅成绩优秀,还有各种竞赛获奖。但是,我不看这些,我看的是这些孩子是不是真心爱我们这个学校,我更愿意推荐那些愿意为我们这个社区大家庭付出的孩子。

个人的奋斗和优秀,考取名牌大学,在亚裔文化中是被鼓励的。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被看作是目的性太强和急功近利;被看作是只顾个人优秀,不愿为集体奉献。正是由于这种价值观的冲突,亚裔学生难以真正融入顶尖私校的文化氛围中,而亚裔学生的性格有问题的刻板印象也很难改变。

让孩子进入美国最好的大学深造是我们很多亚裔家庭的美好愿望,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只是技术层面去迎合名校的要求呢?还是让我们的价值观去真正地适应西式精英教育?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