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但是我国当前的阅读状况一直长期处于中下水平,对于都市白领而言,每日朝九晚五,终日操劳的生活,没时间阅读似乎无可厚非,但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5本左右,超五成的国民认为自己阅读量较少。
学生阅读的书籍大多是课内教材,更别说其他年龄段的国民,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引发教育界学者的担忧,更有俞敏洪发出:中国所有的创新口号都是空的,因为大家都不读书的感叹。
古代先贤曾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俞敏洪在北大作演讲时,问台下的大学生:“每年读书超过30本的举手”,只有少部分同学举起了手,这让他非常震惊,自己年轻时酷爱读书的回忆历历在目,这为他以后创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作为曾经的北大学子,又怎能接受自己的母校学生竟然“不爱读书”呢?以小见大,可见现在社会是有多少人去静下心来认真阅读,这个悲剧的背后原因无法推诿于一个群体。
阅读的快餐化、娱乐性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们只需要通过手机推送来获取热点信息,点开浏览器,搜索关键字即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相比于读书这个沉浸式漫长的过程而言,现代网络满足了人们方便快捷的需求,或许是人们现在工作节奏加快,人们越来越没有时间去阅读。碎片化地阅读省时又省力。
还有很多青少年从小就被灌输好好念书,其他不需要管的观念,接触的大多是辅导类和考证类书籍,其他书籍都被父母归为“杂书”制止小孩阅读。
还有无良媒体和商家,通过大肆吹捧,售卖所谓的热销书。根本不管书籍的质量,只是看出版社给的广告费等
犹太人每年的读书超64本。而我国的国民才人均5本。历史上一些杰出贡献也是由犹太人发现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多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13岁就自读康德哲学了,他还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把精力集中放在物理学上,他在读书时不搞死记硬背,而是相互学习和探讨,从中发现了互补的乐趣。
鲁迅也非常注重研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认为书在手头,无论他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翻,有利于扩展视野,增长知识。
为什么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很少,虽然我们不是一味的追求诺贝尔奖,但是从中也能反映一些问题,读书与创新是有直接联系的。
学习是丰富见识的过程,我们创新的源头就是学习,如果我们不学习,又何以有足够的知识去创造,如果我们不学习,就算我们有创新的点子,又怎么去实践?
所以创新创业均源于学习,国民因为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就没有丰富的知识能力去创新创造,变成只会嘴上说,不会做的的愤青和键盘侠,没有相对丰富的理论知识,我们对创新也迟钝了。
国民对创新的滞后性
托马斯彼得斯认为: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在笔者看来,这句话颇有深意,风云诡谲的国际社会,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虎视眈眈,中国现在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努力与发达国家缩小差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新是第一动力。
前段时间的大白兔冰淇淋异常火爆,消息传回国内,网友们酸坏了:大白兔是中国的!为什么这里没有大白兔冰淇淋!我们不能接受啊!
更有趣的是,大白兔冰淇淋并没有得到中国原生产商冠生园的授权,于是就有了键盘侠在下面喊:先告他一笔,自己争得独家生产权,再做回相同口味的冰淇淋......后面就被求大白兔冰淇淋刷屏。
无独有偶,就像当年韩国申遗端午祭的时候,一些网络愤青和无良媒体的炒作,以为是申遗端午节,于是就有了:端午节是我们的,韩国人不要脸等等言语。其实端午节和端午祭不一样,或许是只有东西是别人得了,国民才会有危机感和激烈情绪。
无论是大白兔奶糖,还是端午节,都是自己的特色文化,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情感,不是当别人有创新产品,我们才意识到原来还可以有大白兔冰淇淋,不是等到自己文化有危机时,才想着传承和创新。
习惯,作为创新的反义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麻药,如果我们习惯了拿来,就会变成只会羡慕和嫉妒别人的井底之蛙。
如今手机市场上每发布一款新手机,网友不是评价他有多好,而是在调侃又是在抄袭谁的火爆产品。当你习惯了某件事情时,你就不会有再去尝试的心理,作为个体,如果没有了好奇心和创造力,人就会变成只会执行任务的机器人,作为团体,如果没有了创造力,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无法运转和前进。
读书非纸上谈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不用于实践,也是黄粱一梦。
科学真理来源于实践,理论修正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书中看到的只可能是一个故事,无法真正的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无数可能,这就是文章的局限性,更是文字的局限性。
所以我们不要认为通过读书就能知道一切,没有生活的阅历,这些也只是停留在书本,我们一方面要大量的读书,一方面要积极投身与社会实践,才能够理解文字的灵动和现实的生动,语言的魅力无形之大。
很多人认为读书重于实践,或实践重于读书,其实不然,读书与实践乃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福祸相依,没有理论知识的实践只是普通的行为,只有理论知识只是空想,希望我们在对待任何一件事情时都是以辩证统一的观点去看,透过现象看本质,培育出独立、创新思维。
创新是什么?如何创新?创新是在理解当前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加减乘除,全局统筹,最终以更高效,更低成本或更有价值的结果去解决问题。
而创新的前提就是:比较全面的理解科学技术,理解当前的制约条件,了解当前可用的资源状况,这些都要了解。
而这个过程就是学习读书的过程,所以说读书是创新的前提。在我国国民当前阅读率和阅读数量长期居于较低水平的情况下,俞敏洪才会说,中国所有的创新口号都是空的,因为中国人都不读书。缺少了读书这一个过程,就没有办法去创新创造,没有创新创造,国家就不可能有未来。
小结:
或许俞敏洪的话太过绝对,但从中也警惕我们读书乃重中之重,董卿说:读书的“用”,不在眼前,不在当下,而是像甘霖雨露滋润万物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那种清新、新鲜、水灵时的生机勃勃,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
不读圣贤经书,就不会明白事理,它是一种无形之用,是一种潜移默化,它能融进你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悄悄地对你的生活、环境发生作用,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所以,无论有多忙,逃离浮躁的世界一段时间,一杯茶,一本书,去拥抱书籍给你带来的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