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供女儿上贵族幼儿园,商业大亨做回穷人,这剧戳痛了多少父母

起跑线,是许多父母最为焦虑的事情之一。

在起跑线上领先别人一小步意味着孩子就成功了一大半。

因此,无数父母在孩子该玩的时候就想方设法送孩子进各种各样的补习班,颇有着“拔苗助长”之势。

这完全不能怪父母,时代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人才竞争的激烈。谁也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内卷”中处于劣势。

事实证明,从小接受优质教育的孩子往往在成年时就会表现出巨大的竞争优势。

但是父母过度焦虑剥夺了孩子的天性,对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个印度男导演很早就注意到这个社会问题,并把镜头焦聚到了一对年轻夫妇身上,于是电影《起跑线》诞生了。

电影由印度国宝级演员伊尔凡·可汗和演员萨巴·卡玛尔主演,豆瓣评分高达7.9分,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

拉吉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小伙子,凭借着独特的设计风格,从一个穷裁缝的儿子摇身变成时尚设计师,在旧城区打造出了属于自己商业帝国。

而拉吉的妻子米图则是一位时尚美女,不但穿着非常时髦,而且很注意自己的言行。

英国殖民地烙印深深刻在印度。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阶级。

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国家是没有灵魂的,而驾驭国家命运的舵恰恰是文化自信。

几乎所有的穷人都不会说英语,而讲印度语的人都是地位低贱的穷人。

穷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自卑的氛围。

米图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拉吉无论怎么学就是学不会。

米图让让丈夫拉吉从里到外成为一个有风度的绅士。但拉吉无论怎么样也无法摆脱穷人的卑微,言行总带着穷人的庸俗。

米图以为自己有了钱之后就会挤进上流社会,却不知她内心深处还残留着童年时的自卑感。

米图不希望女儿被上流社会孤立,于是供女儿上最好的私立学校,不想让女儿上了糟糕的公立学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般来说,印度富豪可以拥有清纯秀丽的女友并在爱情中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

但是导演却来了一个“反套路”,时尚女的美貌让白手起家的商业大亨变得毫无“男人的尊严”。

拉吉视米塔为女神,对米塔百依百顺,甚至米塔的一个电话就放下手中的生意。

米塔带着拉吉参观全印度最顶尖的4所学校,最后确定了全印度排名第一的德里文法学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是上贵族学校的条件十分苛刻。

首先,学生必须住在学区房。其次,不仅孩子需要接受各种考核,而且父母的学历、职业、谈吐思维和衣着品味都纳入考核范围。

每一个条件都与经济和父母的地位息息相关,完全是“拼爹”才能上的学校。只有上层阶级的孩子才有入读的资格。

拉吉认为孩子不是在这种贵族学校读书,而是在住豪华酒店,但再怎么不愿意,也不敢违背妻子的决心。

为了让丈夫买下昂贵的学区房,米图以“没胃口”、“心情不好”为理由,逼得拉吉不得不花重金买下昂贵的学区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为了让女儿顺利进入德里文法学院,米图和拉吉花了资本把女儿送进培训机构。

老板为她们的女儿制定了一个很苛刻的训练计划:从早上到夜晚,几乎没有时间吃饭。

这样的计划在我们周围也很常见,孩子在放学后或周末常常被父母送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米图对这样的训练表示质疑,但老板严肃地告诉她们:其他的孩子还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来这里培训了。

当看到培训机构里的孩子展示着各种各样的才艺,甚至一个小男孩会讲4国语言,米图就消除了心中的忧虑。

同时拉吉和米图同时接受培训。

为了拿到入学申请表,拉吉凌晨5点就到达学校要申请表了。他以为自己已经来得够早的了,结果发现排了一长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拉吉问旁边的人什么时候来排队的,被告知人家凌晨就来排队了却依然排在后边。

对于“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印度父母是深信不疑的,只有接受了优质的教育,她们的孩子才有机会进入上层阶级。

好不容易拿到了申请表,接下来就是女儿和这对年轻夫妇的考核了。

导演把镜头重点放在拉吉和米图的考核。

不会英语的拉吉在面试的时候错漏百出;自以为很懂时尚的米图则因为衣着搭配上被人嘲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米图以为拥有了学区房就能像上层阶级一样,却与富豪贵族的相处中出尽洋相,和他们格格不入。

无论她们装得有多么精致,但无法改变自己庸俗的气质。

那些靠“拼单”包装成名媛的人永远掩饰不了内心的卑微。

录取放榜那天,米图和拉吉挤进人群寻找女儿的名字,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三遍也没有找到女儿的名字。

一顿操作猛如虎,烧钱费力却不讨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垂头丧气的拉吉和米图回到家,而自己员工却送上喜饼表示感谢。

讽刺的是,员工的儿子居然被德里文法学院录取了。

原来,德里文法学院有25%的名额是留给贫困学生的。

怒气冲冲的拉吉找到培训机构的老板,训斥老板割韭菜。

而老板却告诉她,还有一个机会入读学校,那就是把自己伪装成穷人申请入学资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拉吉一开始并不愿意这样做,但一想起妻子的执着,不得不找人伪造穷人证件。

正当窃窃自喜地等待女儿被录取的时候,一个印度语教师却向媒体举报富人抢穷人孩子入学机会的丑闻。

迫于媒体的舆论,德里文法学院的女校长不得不派出举报的印度语教师严查此事。

拉吉和米图慌了,万一被揭穿,拉吉就有牢狱之灾。

于是拉吉一家三口伪装成穷人来到贫民窟,希望借此骗过印度语教师。

第一天来到贫民窟,米图瞬间就崩溃了。

刚下车,米图就踩到了脏脏的粪便。

贫民窟质朴的邻居对她们的到来表现出了极大的欢迎,纷纷过来帮忙。

一个妇女为了表示自己的热情,将糖果送给女儿,而米图担心女儿被传染病传染,急得飚出英语,推开糖果,拒绝了贫民的帮忙。

有时候我们最愤怒不是自己吃亏了,而是自己的善意却被别人嫌弃了。于是拉吉一家和邻居结下了梁子,邻居联合孤立米图一家。

生活的贫苦远远超出了米图的想象。到处是蚊子,更惊悚的是睡觉的时候有老鼠爬上自己的身子。

拉吉上厕所,却发现没有水。米图只好出去找水,但在干旱的贫民窟找水谈何容易?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却被邻居骂并赶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们总喜欢那些一视同仁的人,但对那些充满骄傲与偏见的人哪怕是千万富翁都嗤之以鼻。

好在一个叫做希亚姆的邻居把水送给了米图。希亚姆一家和拉吉一家成为了好邻居。

拉吉与米图的女儿皮娅和希亚姆的儿子成为了好朋友,而希亚姆的儿子也申请入读德里文法学院。

富豪是很难伪装成穷人的,因为他们无法改掉富人的言行举止。

印度语教师找到拉吉一家,发现不仅拉吉的手白白嫩嫩,而且她们的女儿皮娅正在房子里吃着昂贵的饼干,旁边竟然有着穷人买不起的矿泉水。

眼看谎言就要被揭穿,善良的希亚姆对印度语教师说拉吉是破产返贫的穷人。

印度语教师提出过段时间再来一次审查。

在希亚姆的帮忙下,拉吉不得不跟着去打工。而过惯了“富婆”生活的米图也像希亚姆的妻子学习做穷人。

瞒过了印度语教师,但昂贵的学费却成了希亚姆的难题。

拉吉在深夜神神秘秘地拿着卡去银行取钱,不料被希亚姆发现。为隐瞒希亚姆自己是富人的身份,拉吉只好称自己是在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被蒙在鼓里的希亚姆一把拉住拉吉,说自己会想办法帮助拉吉,劝拉吉不要偷。

为了帮助拉吉,希亚姆主动撞上路过的一辆车,以此碰瓷获得赔偿。拉吉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总觉得自己对不起希亚姆。

遇到困难时,善良的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赴汤蹈火也为朋友解决问题。

结果,拉吉与米图的女儿成功上了德里文法学院,而希亚姆的儿子落选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穷人的呐喊声是渺小的,面对着失败,她们也只能默默承受。

拉吉和米图告别了希亚姆,重新回归到了富豪的生活。

但拉吉的内心总忐忑不安:拉吉待之以善良,自己却剥夺了他儿子唯一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为弥补自己的良心,拉吉和米图到一所破旧的公立学校提出资助一名有天赋的学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令2人惊讶的是,英语不是富人才会说的语言,穷人的孩子也可以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一位导游的儿子甚至可以说出4国语言。

校长告诉她们,这里的孩子都很有天赋,只是没有接受优质教育的资源而已。

天赋从来不是豪门的专属品,寒门孩子也有着不输富家子弟的聪慧。

校园里的孩子沉浸在自己欢乐的世界里,似乎忘却了世界的不公。

拉吉和米图决定资助这里的所有学生。

优质的教育不应该被垄断在少数富人手中,而应该在穷人中普及。

孩子们不仅有了崭新的校园和书本,而且还能学到富人家孩子才能学到的英语。

希亚姆的儿子也在这所公立学校就读。希亚姆惊奇地发现儿子竟然会说英语。激动的他找到校长表示要感谢恩人,校长却告诉他恩人是不愿留名的好心人。

在希亚姆的恳求下,校长不得不把“恩人”的地址给了希亚姆。希亚姆满怀欣喜地来到“恩人”家中,想当面感谢这位“恩人”。

希亚姆却发现开门的竟然是穿着体面的拉吉。拉吉只好瞒着希亚姆这是他老板的公寓,老板好心让他住在这里,并找借口劝走希亚姆。

希亚姆却执意要等老板回来,并动手打扫起卫生。拉吉只好跟着打扫。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可是外出回来的保姆不知道事情,看见拉吉打扫卫生就紧张了,拉着老板不给打扫。

而米图的出现更加暴露了拉吉就是“恩人”本人。

希亚姆愤怒了,自己真心对待的人竟是抢走穷人孩子入学机会的富豪,来到德里文法学院举报,但是看到拉吉与米图的女儿皮娅热情地来跟自己打招呼时心软了。

拉吉决定将女儿的入学机会让给希亚姆的儿子,但出身贫寒、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女校长竟然说可以帮助他瞒过这件事。

拉吉愤怒了,女校长居然忘记了自己贫寒的出身,做起了教育的生意,想举报校长,却被校长告知很多政fu要员的孩子都是靠这种方式入读,举报也是徒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孩子们表演节目,拉吉上了舞台,对着所有的家长和校长的面,控诉了教育的不公。

而米图也深深被丈夫打动了,不再为丈夫不会讲英语、女儿上不了贵族学校而感到羞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她们的女儿也从贵族学校辍学,与希亚姆的儿子一起上公立学校。

天真无邪的笑容重现在了这些儿童的脸上。

《起跑线》这部电影以喜剧的形式将家长的教育焦虑、鲜明的社会等级和腐败的教育呈现了出来。

很多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很高,疯狂地“补课”、“加码”等行为,将“起跑线”不断提前,无法正视孩子的平凡,忽略了孩子的天性,结果是我们不但没赢而且还跑输了。

对于中国式的教育焦虑,撒贝宁曾在节目中说过:千万别相信什么“人生别输在起跑线上”,只有百米短跑才那么在乎起跑线。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大家一起出发,谁能坚持到最后才是关键。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