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一个集体里面,通常需要得到归属感才能感知到“被爱”。
在班级里,我们身边总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习惯闷声不语、不太合群,总是默默做着自己分内的事情。
当被人问起时,别人对他们的印象也总是那么不深不浅,就如同“透明”一般无关紧要。
大家都希望成为人见人爱的那一个,其实,小透明们也是如此。他们虽然存在感很低,但是他们和所有人一样,渴望得到关注,渴望得到群体给的安全感。
明明想得到关注,却总被忽视,是“小透明”的日常写照。
01.
你是班里的那个小透明吗
“三不”参加
“三不”参加即不参加或者极少参加校园活动、集体活动、班级竞选。
因为没有突出的特长,不敢在校运会、校园晚会等校园活动展现自己;因为害怕人多,不喜欢参加爬山、春游等集体活动;因为没有足够的把握和勇气,不敢参加班干部的竞选活动。
在这些大型活动特别是带有竞技性质的活动面前,小透明们提前给自己设了“心理防线”——我肯定不行。
因为害怕出错,害怕丢脸,害怕在大家面前展示出失败的自己,小透明遇到这些活动时大脑就会自动屏蔽,并形成大脑潜意识的反馈:“这不关我的事”。
这种反馈可能无关集体荣誉感,更多的是来源于他们对自己的不自信。
成绩平平
成绩既没有达到学霸们的高度,也不至于太低,中等水平的游动状态削弱了小透明们成为焦点的可能。
特别是上了初中之后,课程科目增多,课程难度加大,很多同学无法一下子适应高强度的学习,成绩也不像以前一样能在班级名列前茅。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认知实验,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落差感形成的客观因素。
B否看上去比A要大呢?实际上两个圆一样大,但由于有了周围的对比,以至于对A和B两个圆的感觉上出了偏差。
放在现实中来看,圆A就像来到初中的同学,他们突然发现班里的同学都很强,甚至还比自己能力强得多,从而感觉自己不如以前了。
失去了小学时候被人关注的“光环”,不再有老师、同学的特别关注,心理落差使得他们从“小焦点”变成了“小透明”。
文静内向
“慢热”、“不爱说话”是小透明们的标签。他们不愿意或者不敢和别人混熟关系,在和不熟悉的人交流时,也会特别容易脸红。
他们的心思其实特别敏感,有时候也想鼓起勇气加入别人的聊天交谈,像其他人一样侃侃而谈,但他们害怕说错话而放弃了,始终踏不出自己内心的那一步。
他们偶尔也会羡慕别人:有的人仿佛天生自带光芒,不论是去上课、聚餐、还是玩乐,总会有很多朋友环绕,总能把他所在的空间变成自己的主场,带动身边的气氛。
相比之下,自己显得有些黯淡无光。
02.
其实,当一个小透明也挺好的
专注学习
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有得必有失。既然不参加各种活动,那就可以把更多时间用在学习上。
虽然说不参加活动会错过很多拓展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但作为学生,我们的主线任务仍然是学习。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最后考核的唯一标准都体现在试卷上,我们最终能在考场上展现自己的,是几年来我们的学习能力。
在别人还在为各种活动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或者在别人被各种活动所吸引而分心的时候,你便可以把这大段时间都利用在学习上。积少成多,最后一样可以厚积薄发。
现在的默默努力,只是为了能够站在那个更高的位置,因为只有站在那里才可以被看得到,那么曾经那些透明的时光,都会变得值得。
做你想做
小透明往往要比其他同学更加敏感,甚至会因为一个眼神或一句玩笑而担心猜疑很久。害怕老师点名,害怕同学们的目光,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又做错了什么。
越是担心害怕,就越来越不敢“出声”,自己才会变得越来越边缘,越来越透明。
但是,既然觉得自己已经是小透明了,认为别人关注不到自己,为什么还要考虑这么多呢?
想做什么尽管去做就好了,不用担心他人的焦点会放到自己身上:遇到不懂的问题,只管走去办公室问老师;想要背书,走出课室大声背诵就好;设立自己的追赶目标,默默模仿别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不打扰别人,别人也打扰不到自己,做自己想做,周遭的声音其实影响不到你。
接受平凡
没有光环,没有高光,小透明要比其他同学都要早地接受自己的普通和平凡。
但其实,平凡才是人生的常态。就像著名演员陈道明所说的:“世界上没有这么多的主角,大部分人一辈子可能要甘于寂寞,甘于平凡。”
接受自己的平凡,并不是妥协,也不代表自己要当一条“咸鱼”,而是勇敢地、清晰地审视自己和认识自己,这其实需要更大的勇气。
这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成熟的标志。在认清自己之后,便慢慢懂得不去在意外界的评价和看法,而是勇敢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们接受平凡,却拒绝平庸!做不了月亮,就做一颗星星,夜夜流光相皎洁,静谧的一点微光,足以照亮自己就好,在平淡中也能挖掘出流光溢彩的感动。
其实,小透明并不代表自己不够优秀,或者不够出彩,只是缺乏了一点勇气,一点改变自己的时间,或者只是周围的圈子不适合自己。
把这份当小透明的不甘心转化成自己学习的动力,才是我们一步步变更优秀的途径。
不管在什么位置,“小透明”也照样可以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