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者网报道,著名生物学家施一公在阐述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的时候,提到了一个观点,即中国学生考试成绩很好,却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通病”。这个通病是在找工作的时候只看钱最多的那个,而很少有人选择基础科学领域,因为这部分工作无法带来很多直接的收益,可科研的突破往往来自这些领域里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这种职业选择让很多优秀学生的视野变得狭窄,白白浪费了过人的天赋。
什么工作能让生活更富足?
施一公是一位生物学领域的大家,在该领域发表了很多独树一帜的科研成果。在一次和青少年的交流会上,施一公聊起了青年教育。他称,自己选择进入生物行业是想做出对人类有益的贡献,创造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价值。因此他也是这么教育自己的学生的,希望他们能专心于科研,创造科技奇迹,不然我国的科技水平何时才能赶上其他发达国家呢。
但随着对学的了解的深入,施一公发现,中国学生考试成绩很好,却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通病”,即找工作只看收入最高的那一个。施一公在清华任教时发现,很多学生想借助清华这块“金字招牌”,进入金融等高收入行业,而不愿意留在枯燥的学术界。这导致我国的科技事业很少出现天才人物,而科研突破往往离不开这些天才们的灵感。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或许和我国单一的教育制度有关。施一公表示,我国的教育是流水线式的作业,这导致大家都差不多。通过长期的教育训练,我们的平均值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方差却越来越小了。消失的方差中有不少令人惋惜的少年天才没能得到好的引导。他们明明在某一科学领域有过人的才华,如果坚持下去,很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成就。
但他们却主动选择了放弃,因为这条路看不见尽头,也没有人能保证成功。一旦失败,他们的一辈子就此荒废,很多人更乐意用最好的时光去做市场回报最高的工作。施一公对此非常痛心,他认为,青年人应该志存高远,不应该一味地追逐金钱,这会让他们的人生越走越狭窄,可愿意听他说话的学生很少。
不同学者的职业选择不同
施一公教授所说的问题确实存在,基础科研的研究过程非常漫长,如果做不出好看的成果,那么回报就会非常低。相比于其他动不动年薪百万的工作来讲,实在没有什么竞争力。这让很多急需改善家庭条件的学生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他们更想快速将自己的学历变现。人人都有生存的压力,对于比分学生来讲,这是不得已的选择。
虽然有很多人选择了报酬更高的工作,但也有很多学子留下来了,他们通过长期努力,创造了当前我国的科技成就。在完满完成的嫦娥五号发射计划中,有很多工程师是90后,他们从前辈手中接过了我国航空航天发展的旗帜,准备用一生践行自己的诺言。
此外,我国也在抓紧时间布局高新科技。通过引进民营资金等办法为科学家们争取更多的经费,争取让科研人员不再清贫。同时来自外界的压力,也让我国企业认识到了掌握核心科技有多么重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被企业开出百万年薪,甚至千万年薪的科学家们越来越多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好现象,金钱应该流入那些最需要资金的地方。
(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