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要说人一生中最大的变数,自然就是每一个做选择的瞬间。可以说,除了努力和机遇,每一个小的选择,都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而今天救生圈要介绍的这位中国天才,却在留学毕业后,选择了留在美国,这其中有怎样的隐情呢?
自幼受良好的教育,成为数学天才
1955年,张益唐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对他的取名极其有讲究,因父亲姓张,母亲姓唐,便组成了他名字里的两个字,此外,父母还希望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因此,最终给他取名为张益唐。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张益唐自幼就喜欢读书,经常捧着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摇头晃脑的读着,有不懂的地方,就会问自己的父母。对此,父母也非常欣慰。到了初中后,张益唐已经阅读了大量的名著和知识类书籍,连初中的课程他都已经自学完了。
为此,他偷偷向舅舅借来了高等数学的书籍,自己专研着学习。父母得知此事后,认为张益唐是一个主动求学的天才,便决定好好培养他。1978年,张益唐顺利考取了北京大学,进入数学系,后成为北大数论专家潘承彪的学生。
很快,张益唐的天赋和努力在系里便出了名,很多导师对他夸赞不已。更令张益唐兴奋的是,他的努力为自己换来了一张去美国留学的门票。但这一决定,竟然改变了张益唐以后的人生发展道路。
出国留学,却在毕业时遭受不公对待
到美国之后,张益唐并未松懈自己,他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数论研究上,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成都。之后,张益唐得到了美国博士导师莫宗坚的赞赏,后又成为他手下的博士生。在这期间,张益唐经过2年废寝忘食的研究,后成功证明了难倒世界的“雅可比猜想”。不过,在经过检查后,由于导师莫宗坚的失误,导致张益唐的这个证明过程又被推翻。
原本这是莫宗坚的失误,但莫宗坚却将此事怪到了张益唐的身上。这导致,张益唐迟迟没有毕业,一直到7年后,才拿到了博士毕业的证书。不仅如此,由于莫宗坚不愿意给张益唐写推荐信,毕业后的张益唐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
面对这样的窘境,张益唐并未妥协或者逃避。他拒绝了国内导师邀请他回北大教科的好意,坚持留在美国。为了维持生计,他跑去都端盘子,住地下室,空余时间,他继续钻研数论,希望自己能有所突破,扬眉吐气。
婉拒回北大任教的邀请,实现自己的理想
就这样,哪怕是最艰难的时刻,张益唐都没有想过向生活妥协。他端了7年的盘子,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最终受邀成为了新罕布什尔大学的讲师,争取到了自己应有的待遇。从此,他不用再为生计发愁,可以名正言顺的继续进行自己的学术研究了。
2013年,已经58岁的张益唐发表了一篇论文——《质数间的有界间隔》,在这篇论文中,张益唐证明了存在无穷多个质数间隙都小于7000万的孪生素数,这一证明为数论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2014年,张益唐获得美国数学学会年度柯尔数论奖、瑞典2014年度罗夫肖克奖等多个权威奖项,获得了自己应有的荣誉和地位。2016年,张益唐受聘到了美国加州大学任教,并担任了分校的数学系教授。至此,他终于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在学术界站稳了自己的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