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非交际场,评职称投票积分,专注教书不善交际的老师怎么办?
谈到中小学教师评职称,尤其是晋升高级职称,不少从教的朋友就会大倒苦水。一方面,职称体系等级越往上走,越是“僧多粥少”,还要受到学校层级、规格的限制,名额极其有限;另一方面,申报职称人选产生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也是饱受质疑和诟病,老师们又无能为力。
最让难受的,莫过于在申报环节入围了资格条件,教学工作量、教学业绩、奖项荣誉等“硬指标”,初始排名靠前,感觉希望很大,却因为民主测评等其他环节而惨遭淘汰。每年的职称申报季节,都会有不少的老师,要亲尝这样的真切感受。
面对无奈的落选结果,老师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接受落选事实,保持沉默,继续努力工作,等待来年的机会,毕竟是入过围的人选,在学校管理层和老师们的心中,那是“挂过号”的;二是对申报人选有异议,认为人选产生过程不公,选择举报告发、奋起抗争,维护自身权益。
河南焦作的姚老师申报高级职称,就评出接二连三的麻烦。在17选6的角逐中,职业道德、工作量及完成情况、教育教学业绩和荣誉资历这4项核心指标得分居第二位的姚老师,却因为分值15分的民主测评得分过低,导致最终得分位列第7位,完美地落选年度高级职称申报,而初始排名第11、第16名的两名老师,顺利挺进高级职称。
事后姚老师做了很多的努力,包括向当地教育部门反映情况,甚至还发起了诉讼程序。不过,却难以改变无缘高级职称的结果。与大家一样,我也是个追求公平、崇尚正义的人,坚决支持姚老师依规依法捍卫公平公正。
透视焦作姚老师评高级职称落选这件事,我想到了3个问题,与大家共勉:
1、教师评职称,投票积分的科学性在哪里?
教师不像机关干部,大家相互之间的工作联系比较紧密,基本上以年级组、学科组分块,年级组、学科组内的老师大家或许还比较熟悉了解,而年级组间、学科组间的老师,可能就比较陌生尤其是在比较大的学校。并且多数老师是埋头认真教学的那一类,对人际交往不是特擅长,稍稍善于沟通交流的,都跑去当中层干部去了。
如果某个老师的教学能力与业绩很一般,但他的交际能力很强,大家都认识他,可能在15分的民主测评中,就能拿到十三四分甚至满分;如果是专注教学不善交际的老师,恐怕就只能拿个三五分。就像焦作的那个姚老师,全校有231名教师参与评职称的测评投票,那些为数不少的不熟悉姚老师的投票者,又如何做到全面客观去评价她呢?如此背景下,民主测评的可信度显然不具有代表性、科学性。
评职称的民主测评结果不宜直接积分计入总分,可作为竞评的参考依据。比如“优秀”“良好”“合格”累计达到70%,或者“基本合格”“不合格”低于30%,老师才具备最终入选高级职称的资格。
2、评职称投票积分,专注教学、不善交际的老师怎么办?
像姚老师所在中学,评高级职称100分中有15分是民主测评投票产生,权重很高。要想顺利晋升高级职称,那就得做好人际交往这篇文章,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异己分子搞得少少的。只有这样,民主测评投票才可能占据更多优势。
那些专注教学、不善交际的老师,即使硬指标已经做到了极致,在民主测评这15分中,若是拿不到更多的分,也难免像姚老师一样,满是无奈与寂寞。要突破人际交往,这些老师就只有从教学中分出时间和精力,去向同事展示自己,加深交流,增进友谊,搞一些内心及为抵触的交往活动。这样一来,教学必然会受到影响。
要是民主测评结果只看主流、不计积分,只作为晋升资格的参考,那专注教学、不善交际的老师,就不用去担心拉票的问题,可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没有评职称的后顾之忧。
3、评职称的游戏规则,是一陈不变还是与时俱进?
焦作那个姚老师评高级职称落选,根源就在于民主测评的那15分。就规则的实体部分而言,姚老师民主投票得分太低,这是事实,导致最终得分不高,但是这符合所在学校游戏规则,不应该有争议。
有争议的部分,在于学校制定的评审规则中那15分民主投票的规定。15%的比重是否过高?人为操作空间是否过大?现在干部提拔都不“唯票”了,评职称还要“唯票”吗?这样的规定,是不是已经落后了、需要健全完善呢?
教师职称等级的高低,主要反映的是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而不是与同事的人际关系好坏。那些过时的游戏规则,当废止的要及时废止,该完善的要抓紧完善,要与时俱进,而不是一陈不变。
中小学校是接班人的场所,不是交际场。晋升高级职称,就是要把那些在职业道德、工作量及完成情况、教育教学业绩和荣誉资历等“硬指标”上有建树的优秀老师选出来、评上来。只有这样,晋升职称的教师才更有说服力。
朋友们,民主投票情况该列入教师评职称的积分吗?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不妥,请联系速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