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专家发现,现在一些在线教育平台的广告乱象太过分,容易给青少年带来错误引导,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媒体调查发现,在短视频平台播出的教育类广告,浮夸、虚假的情景剧式营销数不胜数。
在公众看来,教育类广告应实事求是,有一说一,如此才能取得家长与学生的信任,但就目前铺天盖地的此类广告内容看,不仅存在粗制滥造、信口开河的状况,有些还刻意制造矛盾、加重焦虑,让人对在线教育增添了不少反感。
几个月前,某在线教育平台发布了一条被网友激烈批评的广告,广告中,一位妈妈不愿给女儿报辅导班,女儿逼问“人家都是北大清华毕业的老师带队授课,你为什么不给我报”。妈妈被塑造成小气的家长,女儿给妈妈脸色看。摔摔打打,这样的剧情不仅脱离了现实逻辑,还因为存在过多的情绪宣泄,看了让人郁闷。
几天前,四家在线教育企业投放的广告,竟然请了同一位“老师”出演,该“老师”一会是“做了一辈子小学教学的数学老师”,一会是“教了40年英语的老师”;有网友还发现,这位“老师”还在某短视频平台开设“妈妈再灭我一次”账号,持续更新“灭绝妈妈”系列视频。这样的广告内容,不仅有损教师形象,也让人对在线教育企业的审美产生深深的怀疑。
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离不开审美浸润,如此才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之所以在线教育企业不顾平台形象,冒着自己挖坑自己跳的风险,推出这些令人厌烦的广告,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企业并非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揽人头、争地盘、创收益放在最前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得通——为什么这些企业会选择投放营销意味如此浓厚的广告。
强调“清北名师”,用“低价速成”作为诱惑,甚至通过煽动孩子给家长施加压力的方式,来实现招生目的,这已经成为典型的忽悠。通过对这些在线教育企业广告产品的观察可以发现,被整个社会所不齿的传销思维与成功学思维,已经渗透到这些教育企业的招生理念当中。有网友曝光,在线老师在上最后一节网课时,对孩子进行煽动,限时让孩子续报课程,不然就再也见不到老师了,搞得孩子泪流不止,让家长非常愤怒——这其实已经远远脱离了教育范畴,成为一种新型“割韭菜”的手段。
在线教育广告正在通过公交站台、公交车身、综艺节目、社交媒体等渠道,频繁进入公众视线范围之内,“广告大战”的背后,是数家在线教育企业在资本领域的博弈,在扩大用户群方面的争夺,而在监管方面,的确也存在着制度不够完善、措施不够有力的问题,相关部门已经表示:“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部署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稳步推进治理和改革。”这给了在线教育企业纠正发展思路的机会与空间,也让家长与学生有了冷思考的契机。
在线教育切忌掉入资本漩涡,一心只向钱看,暴露出难看的吃相,这样不但容易失去家长与学生的信任,也会给自身的活力带来限制。从广告内容开始,在线教育有必要回到出发点,重新塑造形象,正本清源,如果广告是一家企业的门面的话,那么这个“门面”是该好好打扫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