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子才13岁,恳请包机回国隔离”!
这是一位滞留英国留学生的母亲在无奈之下向大使馆提出的恳求,随着国外形势的恶化,一些低龄赴英留学生的家长们每天都承受着煎熬,无奈之下,他们向国家发出了请求。理由如下:
第一,国际航班一票难求,很多家长花甚至几十万都买不到;
第二,英国是中国低龄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很多十二三岁的小留学生,孩子隔着屏幕大哭,家长只能熬着时差陪孩子流泪;
第三,英国很多寄宿家庭拒绝接受中国留学生,孩子出现发烧,咳嗽症状,学校无法提供隔离。
看着这些幼稚的面孔和他们的装备,作为父母,我们能理解他们父母的心情,但是很多网友却对于“包机”请求提出了质疑,甚至发出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叹!网友为何如此“不近人情”?
国外的基础教育真的好吗?
长期以来,很多中国家长崇尚西方的“素质教育”,对中国的“应试教育”嗤之以鼻,一旦有能力、有机会就要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而且在大城市,出国留下的年龄越来越小,很多“幼童”都被送到国外读书了。
但是,国外的基础教育真的比中国好吗?
一部由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受到很大关注,纪录片中西方教育的自由散漫与中国教育的刻板严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西方的教育环境确实很宽松,学生不需要每天完成那么多作业,对他们来说,读书更像是一个成长和社交的过程,他们更多的时间是在一起交流、分享,一起参加各种实践和活动。
这种包容的“素质教育”,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很不扎实!2017年,英国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下属的柯林斯学习出版社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签署协议,把涉及36个品类的上海全套基础教育数学教材引进英国。英国《卫报》等媒体评论说,一些英国教师被九九乘法表“震惊”;中国老师把“数学的艺术”带进英国课堂。
通过上图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上海的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成绩方面都遥遥领先,而很多人选择的英国,根本排不上名次。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我认为把中学生送到美国接受教育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他表示:
美国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极度放松的模式,虽说允许人的个性天然释放,然而却未免“释放太过”。一个中学生如果到美国去留学,周围肯定存在吸毒等极其不好的现象,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难免会在这样的影响下导致堕落。
杨振宁认为:对于在中国接受教育长大的孩子,如果在中学时期处于“80分”阶段,完全可以选择在国内选取一所好的中学、一所好的大学,在大学中或大学后如果有机会,还有深造的打算的话,再选择去美国或其他国家念研究生,才是最好的选择。
在美国是如此,在英国也是如此!
低龄留学的目的是什么?
那些能够把孩子送到英国的家长,多数都是“精英”阶层,他们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们为何要把这么小的孩子就送到国外呢?
1、家长帮助孩子避免竞争!
西方的教育虽然是包容的,但是不要忘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居”,穷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完全是两个世界,在学校也是一样,所以教育的最后,就是阶层严重固化了。
而中国的基础教育虽然“只认分数”但是却给很多底层家庭一个上升的阶梯,寒门也能出贵子,他们拼命学习,基础知识扎实,这也倒逼着那些富人家的孩子也要认真读书,因为他们不努力,就可能被别人超越。
如果不能忍受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晚上十二点睡觉的“折磨”,你就无法和那些拼命奔跑的孩子竞争,在国内考个重点高中都费劲,更不要说考名牌大学了。
而把孩子送到国外,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都比国内轻松得多,最后拿着一份世界名牌大学的学历,打败国内90%拼命考上大学或者名牌大学的学生。
2、家长们攀比的结果!
据说在大城市,有的学校初中开始,学生陆续都出国留学了,这种情况在小城市基本上没有,小城市的家长,能接受孩子出国留学,也是到了大学之后了,很多人不是没有这个经济能力,而是没有这种氛围。
那些把小孩子送出国留学的也未必都是富人家庭,很多人都是攀比,一个看一个,亲戚朋友同学家的孩子送到国外了,我们也要“勒紧裤腰带”把孩子送到国外去。
3、为以后移民国外准备!
有些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不是为了让孩子学成之后归国报效祖国,而是看准了国外的移民政策:根据现行英国移民法律条款,通俗的解释10年永居——任何申请人在英国连续并合法居住满足10年后,都可以申请英国的绿卡(ILR,永久居留)。所以说想要移民英国,从学生角度来讲,越早去读书越合适。等他们初中、高中、大学、硕士读完了,就满足入籍要求了,可以移民英国,父母也随之可以定居英国,为将来做准备。
正因为这些“不纯”的动因,所以很多网友对于这些家长的请求并不买账,斥责他们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赢在高三老师认为,这次危机也给这些人好好上了一课,家庭条件再好,给孩子创造机会再多,也要有家国情怀,关键时候,能够帮助你的,只有那个你曾经千方百计想离开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