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学历并不代表能力,但学历却是人生最重要的敲门砖,这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尤其是如今这个遍地是大学生的年代,学历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它能轻易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如今社会,当清华北大的博士都来应聘一个基层公务员的时候,我们只能感叹,扩招,确实已经冲淡了学历的含金量。
处于一流地位的985、211大学的毕业生,为了一个好点的工作岗位抢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一般本科毕业生只能跟随在他们身后拣起剩余的残渣。
而含金量更低的大专生却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底层人士,从事着最基本也是最辛苦的行业,却拿着最低的薪水,成为烘托其它社会成员的陪衬。
但在大专以下,还有一类人群,这就是中专生,他们的地位和收入可想而知。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中专生还是社会的香馍馍,不仅收入高,地位高,还是国家干部,因为这些优势,中专生一度非常吃香。
如今的中专学历一文不值
所谓的中专生,就是上完初中后,不再进入高中学习,而是直接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三年,拥有一技之长后就步入社会,开始工作的人员。
相比于其它学历的学生,中专生具有成才快,学费低,赚钱早的特点。正是因为有这些优点,即使在今日,中专生依旧是众多家庭的选择,但不得不承认,就是不得已的选择。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而通过学历的提升实现人生的梦想是学生和家长的明智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选择。
在当代社会,成为中专生是最迫不得已的成才之路,这部分学生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过于贪玩的缘故,无法考入好一点的高中继续深造。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继续学习初中课程显得太老,提前进入社会显得太小,因为他们都还是未成年人,不能参加工作,只好退而求其次,进入中专学校过渡一下,再进入社会。
由此可见,沦为中专生是放弃学习机会后不得已的做法,因此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排斥,但又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如今的许多中专学校会与大专院校联合起来,在学生中专毕业之后再进入大专院校学习一技之长,从而避开高中升学带来的压力。如今的中专学历,可谓一文不值!
曾经的中专生有多受欢迎
在九十年代初期以及九十年代之前,中专生还是人人艳羡的对象。我们都知道,我国曾经经历过一个工作包分配的时期。
只要能顺利从学校毕业,国家会为其解决就业的问题,曾经的中专生就属于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那一类人。
在当时,中国的经济慢慢发展了起来,对种类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但当时的大部分孩子还没有机会上学,拥有初中文凭的人已经非常稀少。
甚至在农村地区算是凤毛麟角,而学历高于初中生的中专生,自然算是人上之人,比如今的985、211毕业生还要珍贵。
在更早的时候,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我国停止了大学的招生。当时,我国还是农业社会,对学历的需求并没有像后来那样迫切,读书无用论的兴起,以及国家政策上的一些失误,轻视学历成为常态。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打倒孔家店"的标语贴满了街头巷尾,读书人被批为"臭老九",大批年轻人上山下乡,参与农村建设。
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只要会种地就行,当时,整个国家都处于这种思想的荼毒之下,这当然是非常不正常的,国家的进步,永远离不开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好在中国很快拨乱反正,恢复了高考制度,这意味着对知识更加重视。但当时的学校非常少,再加上人们的思想也还没有转过弯来,许多家长还是抱着学以致用的想法来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而成为中专生,成为了历史潮流。
考上中专的学生,比今天考上985、211还要风光,一个村子一年也就产生那么几个,个别落后地区甚至一个没有。
物以稀为贵,社会自然会重视中专生,甚至一度将中专生看作比正规大学的毕业生还要重要。
当时的中专生,不仅户口包分配,工作包分配,更重要的原因是,家庭对于中专生的投入更少。
初中毕业后,直接上一所中专学校,经过三年的学习就可以进入社会开始赚钱,相比大学生,具有成长周期短,花费少的特点,也更加符合当时的国情。在那个年代,大家都穷,抚养一个中专生都其极不易,培养正规大学生就更加力不从心。
因此,成为中专生是一种投资低,收效快,回报高的投资,也让中专学历成为了众多初中毕业生的不二之选。
许多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虽然可以进入高中学校,然后考入大学深造,出来后成为国家干部,工程师。
更高的起点,意味着更高的投入,这类人是当年的人中龙凤,堪比今天的清华北大毕业生,并不适合所有人的选择。
日渐没落的中专学历
中专学历含金量的降低,与我国的发展是同步的,中专生地位的降低,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大学的扩招。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国家为了人才的培养工作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求大学进行扩招,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更高的教育。在扩招的政策下,许多学校增加了入学人数,这就降低了大学的门槛,让更多的人得以进入大学深造。
接受高等教育。此消彼长,正规大学生都增加了,中专生的地位一落千丈,自然不能同日而语了。
第二个原因是我国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工业社会对于更高水平的知识需求显而易见,整体而言,高学历意味着更高的技能。
昔日的中专生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国的工业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来做支撑,而只能从事一些基础管理性工作的中专生,只能靠边站了。所以说,中专生的没落,是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象征。
未能看清时势的选择
中专生的含金量直线下降是社会的发展趋势,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清这种趋势,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
许多农村子弟依旧相信,他们的命运会像上一辈人那样,通过成为一名光荣的中专生,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
在这种错误观念下,他们依旧毅然决然地报考了中专院校,试图通过中专生的身份实现人生的逆袭。
这其中,就包括了许多品学优良的学生,按照他们当时的成绩,本来可以进入高中学习,然后考入一所大学,走向更高的人生目标。国家政策的调整,彻底改变了这些中专生的命运,一个重大改变就是,毕业生不包分配工作了。这个猝不及防的改变让许多中专生慌了神。
在毕业之际,他们不得不加入寻找工作,成为千军万马求职者当中的一员。但社会已经改变,作为中专生的学生即没有强壮的身体参与到繁重体力活中,又没有一技之长能与大学生同台竞技。
留给他们的工作,就只剩下一些比如超市收银员,仓库管理员等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很多中专生成为了工厂流水线上的一名操作工人,从事着最基本的体力活,拿着最微薄的工资。
九十年代末期的中专生必然非常后悔自己曾经的选择,如果给这些人再次选择的机会,他们必然会选择层次更高的学校,而且大部分人也会如愿以偿地考入大学,成为一名正规大学生。
但一步选错,终身错误,他们在一个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当选择的机会再次放在他们面前,已经因为年龄的原因不能做出改变。
命运对这些人是极其不公平的,他们的内心必然充满了委屈。但怨天尤人并不能改变他们的现状,他们最后也就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时代继续进步,中专生含金量持续下降。如今,当这些人的孩子面临同样选择的时候,中专生虽然还是一种选择,但他们早已经唯恐避之不及,宁愿让自己的孩子无学可上,也不愿意成为中专生。
无论如何,中专生命运的转变,都是国家取得进步的体现。九十年代末期的中专生,虽然地位卑微,辛苦操劳一生,但对国家的发展而言,他们的重要性与其它人都是一样的。
这类曾经吃过苦的中专生大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工作保证了国家的正常运转,也为社会发展的承上启下,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在辛苦付出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国家发展的红利。今日,这些人还活跃在各行各业,发挥作用。愿社会继续善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