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山海情》,又土又好看。
刚一开播便在豆瓣拿下了9.2的高分,网友纷纷表示又一部国产神作诞生。
为什么很多剧被网友吐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假”,剧情浮夸,演员浮夸,让观众一看就感觉跟生活眼中脱轨。
观众早已厌倦了那种天马行空的神作,现在观众要的是真实,是能在剧中感受到生活的好剧。
而这一点,《山海情》做到了。
我最多的眼泪,都留给了白崇礼!
《山海情》让人感动的角色很多,但我最多的眼泪,都留给了祖峰演的白崇礼 。
白崇礼是谁?
他是涌泉村小学的校长。年轻的时候,他去涌泉村支教。后来,因为舍不得那里的孩子,干脆在那里扎根。
白崇礼,是一帮西部戈壁糙汉中,最为温文尔雅的人,轻声慢语,但执着、硬气。
对待学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牵绊”,有恨铁不成钢的情怀。
为了孩子,他不惜得罪学生家长。
劳务输出开启了当地致富的新思路,也加重了当地人“读书无用论”的想法
一个叫海春玲的学生,被父母送去南方打工。按规定,年满16周岁,才可以出去打工。可海春玲连15岁都不到。为了出去,她的家长谎报了年纪。
白崇礼知道后,百般阻拦。他去做家长的工作。他告诉家长,孩子是读书的好材料,继续念书,将来会大有出息。
可家长不听。家长觉得读书无用,打工来钱快。
家长目光短浅,白崇礼只好拿出杀手锏——他说孩子不满16周岁,就是不能出去打工。
海春玲暂时留住了。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有几个不满16周岁的孩子,要出去打工。白崇礼就骑着他那辆破自行车,挨村挨户去家访,受尽了冷眼与嘲笑。
白崇礼把得罪家长的事都做尽了。就连他最信任的马得福,也不理解他的所作所为。马得福觉得他太固执。还劝他说,现在条件好了,孩子们出门打工未必是件坏事。
这个想法,彻底激怒了白崇礼。他接下来的一番话,刺耳,又一针见血。
他说——退学不是结束,退学是开始啊!
彼时,打工潮兴起。家长们为了每年那一万两千块钱的工资,纷纷让孩子们辍学打工。一时间,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只有白崇礼一个人,坚定不移地站在必须念书的阵营里。
只有他明白——一个读书的好苗子,出去打工,赚那么一点小钱,耽误的,是以后的人生。
白崇礼不忍心让孩子们每天“吃土”,于是一咬牙一跺脚,把电脑给卖了,卖来的钱给孩子们买了新校服,还修了操场。可他因此被罢免了校长的职务。他不是不知道这件事要受到处分,但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他愿意赔上自己的光明前途。
她和1804个女孩的故事
在精致的利己主义时代面前,总有一群人在默默付出,他们顾不上自己的利益和生活,他们甘愿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奉献自己全部的生命。
63岁的张桂梅,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高校长。12年间,她帮1800多名女孩圆梦大学。
2002年,作为一名普通的山区教师,孑然一身的张桂梅,立下了这样的誓言:“我想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让这些山里的女孩们读书,让她们走出大山……”
让她产生这种想法的,是她在一次次家访中见到的悲剧。有一次家访经历让她至今难忘:女孩的父母为了3万块钱的彩礼,硬是要将13岁的孩子给嫁出去,张桂梅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无济于事,无奈只好放弃。后来,张桂梅再也没有见到女孩,这也成了她一生的痛。
张桂梅说,“我们经常说,要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公平的起跑线,可这些女孩却连站上起跑线的机会都没有。”
张桂梅意识到,是贫困山区教育的落后和不对等,导致了低素质女孩成为低素质母亲,从而培养出低素质下一代的恶性循环。
这坚定了她建立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决心。为了建起这所学校,张桂梅四处奔走,不顾他人的误解和白眼,“像乞丐一样”筹集经费。2008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终于建成。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女孩走进学校,她一次次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做工作。
一切的辛苦有了回报,在这整整12年的时间里,1804个可能辍学的贫困女孩,因她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大学校门……
有人吐槽说,张桂梅的教育方式是填鸭,的确是的,在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她给孩子们制定了极其严格的规章制度。
女孩们早上五点必须起床学习,张桂梅会对着喇叭大声叫醒她们。吃饭也有严格的时间规范。饭后三分钟,她们必须从教室赶到食堂,吃饭时也不能随心所欲,而是要控制在十分钟之内。
老师们同样被繁重的教学任务压迫着。有老师前一天新婚,没等家里安置妥当,第二天就来上课了;有老师做肿瘤手术,当医生表示能穿衣服了,她立刻放弃休养,来校上课。
张桂梅用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每天凌晨5点15分,比孩子们更早地起床;晚上等12点之后,孩子们都休息了,她才在宿舍楼里陪她们睡下,白天则不间断地处理各种事务、家访和巡查。
三年要学完十二年的全部课程,在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下,填鸭式教学是最无奈,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在大家呐喊该给学生减轻负担的时候,都忽视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谈“朝九晚五”、“素质教育”、不是所有孩子都上得起兴趣班。
城市里随处可见的教育场所,在山村堪称奢侈。为了上学,他们愿意吃苦,但家长却未必同意他们上学。对农村家庭来说,一家人总要先活下来,才有空去想其他事。这里的孩子要一边成长,一边兼顾家庭的担子。在西部贫苦农村,63%的学生不能接受完整的高中教育,也就是说,100人中,仅有30人能高中毕业。他们努力学习,尚且不知道能否走出农村,如果松懈下来,恐怕只能面对繁重的农活。
12年里,张桂梅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佳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称号,她把全部奖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资共计100多万元一同捐献给了教育事业。
在《时代楷模发布厅》的舞台上,华坪女高的毕业生以自己的方式集体送给张桂梅一个“礼物”。
周云丽,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回到人生的起点,成为华坪女高的一位老师!
陈法羽考上警校,现在是永胜县的一名人民警察。
苏敏,现在是一名医生。
周云翠,现在是一名小学教师。
看着这些因为她而改变了命运的女孩们,张桂梅泣不成声。
在被问到觉得“这辈子的价值在哪”时,张桂梅这样回答:“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
一位93岁的老人说,“我希望,我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而不是在床。”
这位老人名叫叶连平,出生于1928年,在他年少的时候,经历了连年的战争和战火下的颠沛流离,为了活命他和父亲逃到了南京,并且获得了一份在美国大使馆当勤杂工的工作,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小小的叶连平居然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后来,有好心人介绍他来到安徽省和县长江边一个叫“卜陈”的小村,成了村里“猪倌”。
恰巧,村里的代课老师考上大学走了,他就被乡里的老乡们举荐为临时的代课老师,他说,“这里的农民收留了我,到任何时候,我都忘不了这份情谊。”
后来,他发现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赚钱了,而留下的孩子们则整天去爬树掏鸟,去省道边上探险打闹,有的孩子即便在家学习但爷爷奶奶根本没办法解答孩子们学习上的问题。
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把自己家30多平方米的房间收拾出来,平日里辅导孩子作业,周末集中给孩子们上英语课。
这些年来,叶连平从未落下一堂课,从未收过一分钱。为了让更多学生跟上学习的节奏,叶连平经常从上午七点半上课,有时候要十一点多才能下课。多年来,叶连平习惯了在教室的一角吃午饭,因为往往上午的课程没有结束,下午的学生又来了。
“除了留守儿童,像单亲家庭子女,父母双亡的孩子更应该成为老师工作的重点,更应该受到关爱。我们不要单提留守儿童,凡是具有困难的都应该给予照顾,当老师的有这个责任,”叶连平说。
15岁的程雨,父亲去世,一直跟随母亲生活。今年九月份,刚升初三的程雨来到了叶连平的辅导班,在得知程雨的特殊情况后,叶连平每天都让程雨来家里吃午饭,并给予生活上的照顾。“之前英语一直不及格,现在能保持在班级前十名,叶老师对我好好,虽然缺失的那份父爱无法弥补,但叶老师给了我另一份爱。”
这么多年,叶连平免费提供吃住的孩子超过了100名。有时候,孩子家长实在过意不去,就送钱或物到叶连平家,但都被他坚决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我一个月有3000多元退休金,不缺钱花。”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为了买到又便宜又好的菜,他有时会骑车到20公里外的镇上去买。
曾经有个孩子在叶连平家住了好多年,直到上高中。考上大学那年,因为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叶连平就陪孩子一起去大学报到,送完孩子后,因为没有车了,他也不舍得钱住旅店,就直接在大桥洞下猫了一夜。为了省点钱,叶连平自己什么苦都肯吃。
他有一件60年前的棉袄,已经打了多处补丁,却至今还在穿。
他说,“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吃零食。到外边买书,我自己带着干粮和火腿肠,一碗阳春面、一瓶矿泉水我都不买。”
有一次,叶连平做了白内障手术,左眼手术,他就睁着右眼上课;右眼手术,他就睁着左眼上课。他说,“我用一只眼上课,一节课没落下”。
叶连平说,自己已安排好了身后事。百年之后,他会把积蓄捐给叶连平奖学金基金,把遗体捐献给医学院,供学生学习解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白崇立,张桂梅,叶连平这样的好老师,那会有多少孩子,将永远被困在大山里,少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他们,绚烂了一代代山里人的童年;
他们,扎根深山,把山路走成通天大道;
他们是一轮明月,守望这片希望之花,照亮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