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为阅读障碍症群体发出声音

按照保守数字5%至10%估计,我国有数以千万计的儿童面临阅读障碍症的困扰。然而大众对于儿童阅读障碍症的概念,以及如何帮助这一群体却并不明确认知。由于极少数阅读障碍者会在网络上发出声音,人们对于这一群体存在不了解甚至是误解。这些孩子中的大部分,在勉强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很可能一生都不再和读写有任何联系,但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声音,整个生命的状态都发生了改变。

日前,一部关注到这一群体,展现他们的的生存困境和成长变化,以及家长、教师和孩子们的不懈努力的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CCTV-9)首播,央视频App同步上线。该片由中央广播电视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与心理学部联合制作。这部虽然仅有三集的纪录片,却历时三年,对三个阅读障碍儿童家庭进行了系统追踪跟拍。

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的一种,特指儿童拥有正常的智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正常的学习动机,却不能在学龄阶段顺利地习得阅读技能。作为《我不是笨小孩》这一纪录片的导演,李瑞华、樊启鹏希望通过此片,能够让大众对阅读障碍的认知和关注更多一些。自2014年起,李瑞华和樊启鹏就开始做公益阅读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拍摄了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一棵知道很多故事的树》,播出后,片子的主人公获得了来自公益团体的资助。此次拍摄《我不是笨小孩》,两人抱有同样的初衷,希望拓展大众的认知,同样希望能给拍摄对象本身带去一些改变和帮助,使他们获得外界的理解和鼓励。

三年的记录,细致真实地呈现了家长的困惑、焦虑和冲突,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直面困境,自我排解焦虑,陪孩子一同穿越至暗时刻,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复杂的矛盾中寻求平衡之道的艰难过程。而最初选择将镜头对准这一群体,是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因为非常偶然的机会,我们认识了北师大长期研究阅读障碍问题的李虹老师和舒华老师,通过她们才第一次知道阅读障碍。阅读障碍发病率较高,而由于它不被大众所知,甚至连很多精神科医生都不知道,导致罹患这种疾病的孩子经常因为成绩差而被误解、被歧视,被贴上‘笨’和‘懒’的标签。”李瑞华说。

“目前国内并无针对阅读障碍的全国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权威的诊断机构,特殊教育系统也不覆盖他们,导致这些孩子缺乏来自教育系统和医学系统的支持。和自闭症相比,大众媒介对阅读障碍的关注很少。”于是,樊启鹏和李瑞华决定拍摄,为他们发声。

拍摄的过程并不容易,家庭的焦灼彷徨以及孩子们的拒绝有时会成为纪录片真实记录的一种障碍,然而带着真诚去了解、带着情感去拍摄,让李瑞华和樊启鹏与三个家庭、三个孩子越来越近。李瑞华说,片中的女孩若汐,是三个孩子里最小的,一开始怎么拍我们都不满意,感觉这个孩子没“出来”。为了真正了解她的内心,我们必须等她长大,等她升入了六年级,认知表达能力一下子上来了,她终于可以把压在心里的那块大石头清晰地描述出来,所以才有了她的那句“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可能有的时候,人也会不完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剧照

纪录片播出后,引发很多家长共鸣,阅读障碍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但是在樊启鹏看来,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真正了解阅读障碍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社会、媒体对阅读障碍的误解还比较普遍。不回避,不隐瞒只是前提,接下来还需要理性、科学地对待问题,用正确的途径帮助这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樊启鹏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本片联合导演李瑞华和樊启鹏

实际上,面对教育的焦虑,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更多的爱和包容。正如李瑞华和樊启鹏所说,《我不是笨小孩》不仅是一部关于阅读障碍儿童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关于教育、关于爱的启示录。究竟该如何对待孩子?如何面对孩子的不完美?爱与自由的界限在哪里?怎么做才算是对孩子最好的选择?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片中三个孩子的父母,也同样困扰着无数个家庭,或许它们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片中三个孩子的父母的行动以及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生动阐释了爱和接纳是最好的解药。

责编:吴敏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